【大紀元2018年05月17日訊】澀澤榮一「注1」熟讀儒家四書五經, 但他唯獨選定《論語》,每天必讀,獨奉孔子為師,是因為《論語》來自孔子與弟子們在紛亂而實際的社會生活中碰到具體問題時的問答,非常實用精煉,每一句話,皆可直接指導人處理碰到的難題和困惑,直奔實質,可修身,可持家,可治國,當然更可以指導現代經營和工作,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身分職業,跨越古今,皆可讀用。直到今天,依舊讓日本當代企業家們愛不釋手,百讀不厭。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借助澀澤榮一留下的直接解讀《論語》的部分講義,親自走入這本千古經典,重拾祖先的智慧。
因此從這一期開始,我們直接走入《論語》,看看這位商界巨人,如何解讀《論語》、活用聖人的智慧、指導自己的人生。
孔子開篇傳授「快樂人生」
今天的人提起孔子,估計只有四個字:敬而遠之。覺得深奧難懂,離我們的現代生活十分遙遠,只有搞學術研究的人才會去觸碰。但澀澤榮一卻告訴大家,沒有比孔子的教導更加接近人的實際生活,更加實用快樂的智慧了,每一句都可以立即運用,馬上見效。
這並非澀澤榮一的標新立異,而是千真萬確的。如果孔子還活在世上,一定會把澀澤榮一當作得意門生,等同春秋時代,陪他周遊列國的悟性最好的弟子之一。為什麼呢? 因為他懂得了人生最大的樂趣在哪裡,學習學出了快樂,是最高境界,這也是孔子開篇的教誨。不信請看《論語》的開卷頭三句。
【論語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一》)
這三句話,估計誰都讀過,但是誰都沒有讀懂。我們讀完了,也沒有任何感覺,不知道為什麼開篇孔子要說這三句話,或者說孔子的弟子們,在整理孔子的話時,為何要把這三句話擺在最開頭。而且這三句話,好像沒有相互關聯。
這三句話,不僅意思相關,而且開宗明義,讀不懂這三句話,整部《論語》就無法真正讀懂。既然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整理的書籍,他們必然十分了解老師教育的用意,不可能把毫無意義的話,擺在最前面。我們今天看不懂,實際上是把學習兩個字的意義弄錯了,把今天的學習當成了孔子說的學習了。因此才會覺得,學習有何快樂呢?整天看書學知識,學完還要記住,每天學校裡老師講解各科知識,回家還要做作業,週末為了考試成績,還要讀各種輔導班,從小學讀到大學,為了成績和將來的學位學歷,讀書讀的苦不堪言,成了學生最大的負擔和痛苦,哪裡會有什麼樂趣可言呢?所以誰要說學習是快樂的事情,誰要再讓他看古書,讀經典,那一定十分抵觸。其實是誤解了孔子所說的學習了。
澀澤榮一在他的解讀《論語》的講義中,首先闡述的就是這三句話的重要性和學習的實質。他告訴大家,孔子首先告訴弟子,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要做到不斷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當老師的教導變成自己的實際學問,能靈活運用來解決各種人生難題時,才算真正獲得人生的快樂。
這三句話,變成澀澤最高智慧
他說,孔子的這三句話,是他一生中實踐過的切身體悟到的最高智慧。是人生處世,最重要的教誨。看似毫無關聯,實則緊密相關。
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是在教導弟子,每天學做人的學問,懂得道理後,就要付諸實踐,把學到的道理,當作指導,天天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反復運用,練習,體悟,真正理解了所學的含義,才能成為自己的學問,那樣一來,活學活用,物我一體,達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境界,解除人生煩惱,人生豈不快樂。
而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指的是,人明白一個道理了,懂得在生活中碰到困惑時,具體運用了,解決問題了之後,非常開心,真想趕緊會會同門的學友,暢談心得,彼此交流,切磋琢磨,正所謂千古最難覓知音,如果這時候,有朋友自遠方尋訪而來,成為知音,相互學習,共同昇華,並立下君子的大志,將來要弘揚學問,弘揚善行,將師父的教導切實地傳揚給周圍的人,傳給更多的朋友,試想,人生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嗎?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的是既然從師父「注2」那裡,習得了屬於自己體悟出的學問,又擁有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有了未來的行善天下的大志,就要毫不動搖地去完成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個過程必然不會順利,很多人也許對你的學問和做人的教導,根本不屑一顧,不認同你的觀點,理解不了你的善意和高尚的行為,甚至嘲笑你,那也不必生氣,即使踐行大志的過程,無人認同和支持,也能一笑了之,不怨天尤人,這不正是君子的修養嗎?
許多人,讀孔子的書籍,就像學術研究,高高在上地,好像無所不知地樣子,拿出來隨便討論兩句,議論一下其所謂現實價值,就完事了,然後束之高閣,這種評論家的態度,實在是不嚴肅,根本不是在學習《論語》,也不可能讀懂孔子的智慧。非常遺憾。
學與習,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
以上就是澀澤榮一對這開頭三句話的理解,可以說非常到位。所以,他終身受益。他很明白,孔子說的學和習,是兩個分開的,根本不同的概念。
從老師那裡,學的是做人的道理,而學完後,才是習,自己回家天天實習,反復用老師教導的道理對照自己的言行,親身實踐,實際做到了,才是真正的「學而時習之」,習絕對不是指今天的複習知識,記住了好應付考試。比如孝敬父母,你要去實際做到,在日常起居碰到各種問題和矛盾時,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具體去做,每個人家庭不同,父母性格不同,具體問題和煩惱不同,如何理解孝敬的含義,如何對待,每個人都不會一樣。體悟的就不同,境界也不同。所以每個人都要反復實踐、練習,遇到問題,要思考,對照老師的話,靈活運用,不懂就請教老師,為你解惑,然後再實踐,不停地學而習,不停地昇華。此為學和習的真實含義,孔子對學習的真正教導,絕對不是今天的知識的灌輸,為了成績的死讀書。
要想讀懂孔子的話,就要將孔子視作師父,而非隨便地評論,極為不嚴肅地像評論家那樣去評論,好像自己什麼都懂的樣子,搬出一堆現代哲學名詞,卻連基本的在家孝敬父母,懂得基本的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談何學術呢?孔子的學問,不是用來學術研究的,而是用來指導自己做人的,所以一旦開始讀《論語》就必須聽老師的話,開始運用它修正自己的言行。
孔子在開卷就告訴人,反復實踐,成為君子,才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君子,是做學問最後的目標,達到這一境界,必然平和無畏,不迷航向。這實際就是孔子一生的寫照,無論當時的人是否理解他的大志,如何受挫,他一生不悔不怨,德化天下,成為萬世師表,偉大的聖人。所以澀澤榮一將這三句話當成他最根本智慧,一生讀《論語》,一生堅守用道義指導經營,實踐出儒商的風範,完成經濟領域的君子之志,對商界弘揚救濟社會的君子的價值觀,使《論語》成為日本經濟界的宗旨,國力的根基。#
注1:
澀澤榮一,日本資本經濟之父,實業界之父。詳情請參閱《劉如:日本經濟之父 獨奉孔子為師(一)》//www.tvsmo.com/b5/18/2/26/n10173538.htm
注2:
古代學生都是叫弟子,不同門叫不同門生,也是弟子,與今天的老師意義不同,都把老師看作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思想。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