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3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綉惠洛杉磯報導)臺灣立委葉宜津競選臺南市長,提出「廢除注音符號ㄅㄆㄇ」的政見,認為學羅馬拼音可與國際接軌,引起網民熱議。許多華僑在海外讓子女學習中文,他們又是選擇哪種拼音,如何與國際接軌呢?
學「注音」可免幼兒困惑
在洛杉磯從事華語文教育的曹笑蓮校長表示,她從1980年代開始三十幾年來都用「注音符號」教學。她說,這裡的孩童從小用ABCD 發音,使用羅馬拼音學中文反而困惑。就像中文的「破音字」,銀「行」、「行」走,發音不同;學英語A應該唸「誒」,但在羅馬拼音裡面要念「阿」,小孩就會覺得:為什麼相同英文字母要有不同發音呢?就容易排斥、產生混淆。
有些來自中國大陸的家長,在家用羅馬拼音教小孩學中文,常常吃力不討好,乾脆把孩子送到曹校長的中文學校,用「注音符號」學中文反而更容易。
以她個人經驗而言,當小孩三四年級以後,有了一定的漢字基礎,這時讓他們學習羅馬拼音就很簡單,並不會產生所謂無法與國際接軌的問題。
符號的撇捺有助學寫中文
曹校長說,注音符號的書寫也有助於學寫中文,因為注音符號有撇有捺,與西方字母的運筆方式截然不同,而且這對學習中文筆順也有助益。
「注音符號」是臺灣人從小學習華語的必經之路,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布。注音符號是以國學大師章太炎的「紐文」、「韻文」作藍本訂定的標準漢語標音符號,遵循漢字傳統,如「ㄅ」之原型是「包」之古字,取其聲;「ㄆ」是以「攵」為原型,此是撲之古字,也是取其聲符。
聖馬利諾中文學校的經驗
聖馬利諾中文學校校長李佳霓表示,該校「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兩種拼音都教,取決於家長的願望。她自己的兩個孩子,一個學「注音符號」,一個學「漢語拼音」,但她發現其實差別不大。只是學齡前的孩子剛接觸ABC,容易與音標混淆,通常年紀越大以後,學習漢語拼音越容易。
任職於聖馬利諾中文學校的Joan表示,她通常會詢問報名發音班學童的年紀、在家是否說中文等。學校在課程的第三冊後就會拼音與注音兩種並行,所以他們兩種都要教,該校也同時教中文簡體字與正體字。
Joan說,以臺灣經文處的華語文檢定考試為例,考試是以認字、聽力為主,大部分都是閱讀測驗,很少有字音、字形的題目,所以在語文能力檢定方面也沒有影響。
海外教學要延續恢復傳統
曹校長說,之前臺灣立法委員劉世芳審核僑委會預算,想刪除海外巡迴教學的「扯鈴」項目,也引起各界譁然。「扯鈴」運動有助手眼、身體韻律的協調,對學童而言,是類似YoYo球的遊戲與娛樂,全世界都玩,怎麼要禁止呢?
她認為,海外的華語文教學是要延續、恢復傳統,而不是要去除傳統。越來越多不同族裔的人來學華文,美國很多學校開始使用沉浸式教學。在某些選修課上,幾乎使用百分之八十的華文教學,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化與歷史,因為學習語言、文字還得了解其蘊含的意義。
光有語音 中文無法達意
「廢注音」爭議也引起民眾重新關注《施氏食獅史》一文,漢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原著為:「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網友翻成羅馬拼音後全文變成重複91次的「 shi 」字符,於是用拼音念繞口令也成為近期討論熱點。一名網友指出,就算用注音符號標註也不能表現文章的意思,因為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由象形、指示、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六書」構成,單有語音無法完全表達。
一名洛杉磯臺裔大學生曾收到友人寄來的「注音符號」明信片,其他同學看到了也讀不懂。他說,剛到美國念高中時和臺灣同學上課傳小紙條用此「暗號」就不擔心「洩密」了。對於臺灣議員廢除注音符號的言論,他說:「嗤之以鼻」 。◇
責任編輯: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