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3月03日訊】一看到「北歐」,「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社會福利」就浮現腦海,而二十一新世紀「歐陸危機」的出現,社會福利的氾濫是罪魁禍首眾人皆知,希臘的慘狀更是典例。不過,北歐五國(丹麥、芬蘭、冰島、挪威和瑞典)卻都不但屹立不搖,而且在經濟發展、生活水準、人均GDP等,還都有傲人的表現。
北歐五國不只在經濟成長、失業率這種傳統指標表現佳,在晚近流行的「幸福指數調查」,也都名列前茅。「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公布2017年排名,挪威奪下寶座,丹麥第二,冰島第三,芬蘭第五,瑞典第十。「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二〇一七年榜單中,瑞典排名第二、芬蘭第五、丹麥第八、挪威第十四、冰島第二十五名。其它的相關調查報告,也都顯現出相同的結果。
那麼,同樣是「福利國」,北歐五國為何不但沒和希臘等「歐豬各國」同樣沉淪,還反而表現出欣欣向榮呢?為何高福利沒讓北歐五國走向「高負債」,其人民沒養成依賴懶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一直有答案存在心中,那是非常簡單的:「北歐人具有倫理道德」,這也只是經濟學始祖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早在十八世紀就提出的看法。這本《北歐模式:看現代維京人的經濟冒險,打造世上最富庶幸福、自由平等的國家》(Viking Economics: How the Scandinavians Got It Right-and How We Can, Too),證實了這個觀點。
本書作者喬治‧萊基(George Lakey)是位社會學家,也是社會運動家,現年八十歲,美國人,妻子為挪威人。他赴挪威教書考察,做田野調查研究,親身融入北歐人的生活,不是窩在研究室裡寫作的學究。他將幾十年的觀察研究結果寫成本書,將稅金高、福利佳、經濟繁榮、工時短、生產力高、正志民主自由且官員不貪腐的北歐國家神祕面紗揭了開來,稱之為「北歐模式」或「維京經濟學」。
本書分三大部、十四章,第一部描述北歐維京人如何邁向頂峰的歷史;第二部證述當前北歐諸國的生活、經濟與政策制度;第三部則提出北歐國家和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在第一部中,作者以幽默的筆調簡述北歐諸國的歷史與社會背景;他們面對全球化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並使用何種政策;北歐各國如何面對二〇〇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和它們的現況,特別將冰島為何選擇破產,痛定思痛揚棄金融泡沫、回歸傳統農漁業的浴火鳳凰故事揭露。
第二部描述北歐人的生活方式,他們重持早年維京人與海洋搏鬥的冒險犯難精神;當今北歐的新創公司竟比美國還多;而北歐國家政府對企業家、勞工、兩性平等的政策支持是如何,北歐經濟的主要方式是小農與合作社組織又是如何?北歐的扶貧政策、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免費教育和醫療政策又是怎麼回事。作者在本部最後提到,北歐人相信「要得到什麼,就要付出什麼」,這不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要有什麼收穫,就要怎麼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法嗎?
作者在第三部中提到今日北歐國家的挑戰,其實也是全人類的挑戰,特別對種族差異和氣候變遷這兩大全球共同的課題;北歐國家要讓它們較為創造全民福利的因素,以及他們如何做?其它國家應不應該學,能不能學,怎麼學呢?這本書指點了明路。
這本書也提到北歐國家的高福利制度、教育訓練免費、醫療免費、工時低、假多等等,許多學者專家就拿它來要求自己國家也應該仿效,因而訂定法令強制執行;台灣就是這樣,我們的「一例一休」制度就是最好的例子,搞得人人叫苦,問題就在「強制」,因為只看到表象而模仿,倒果為因,也就是「東施效顰」。
北歐維京人「自助、互助」,表現出「分工合作」,其「合作社」是自願性組織,與共產黨的「人民公社」完全不同,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無私、合作」精神。北歐人不認為他們在享「福利」,而是在從事「服務」。我們掛在嘴上的「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是一種口號,但北歐人卻實際在「做」。他們重視「人」,投資於人,全面性的教育、訓練就是在強化「人力資本」,重點是無論是提供者或接受者都是發自內心,真正想學到東西,也真正地提升人力資本,於是生產力就實質增長,生產的量與質也因而增加,經濟成長水到渠成,進而也得以省時省力,終而工時就可減低、假日就能增加了。在台灣,早年許文龍先生經營的奇美公司,很早就實施週休二日,是他自動施行的,並非政府強制的呢!這和北歐國家的情況是相互輝映的。
此外,北歐國家深知「有得必有失」、「天下沒有白吃午餐」的道理,他們的免費教育、醫療等等,由「高稅收」可見一斑。但他們繳稅是樂意的,因為納稅人知道這些資源不會被亂用,也不會被汙掉,這也就是「合作」的高度發揮,亞當‧史密斯在《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這本經典中強調的「分工合作」精義,在北歐國家實實在在地實現了,其根本還得是基於「人心」——善心、愛心、同理心,這也就是亞當‧史密斯在一七七六年出版《原富》之前,在一七五九年就出版的《道德情操(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的用意了,畢竟「人心不善、不正」,再好的制度、政策都會「適得其反」造成傷害呀!
北歐人具愛心、善心,可由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發生在挪威那件慘絕人寰的屠殺事件上看出,一位土生土長三十二歲的挪威人,在奧斯陸市中心政府大樓、財政部大樓等處引爆,造成八人死亡,三十人受傷。二小時後,該青年裝扮成警察到位於奧斯陸以西約四十公里處的烏托亞島,持槍殺死六十九人,打傷六十六人。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法院判處凶手「防範控制」,刑期二十一年(最高)。挪威沒有死刑。
挪威總理在凶案發生後宣示:「挪威的回應之道就是更民主、更開放,攻擊案不會改變挪威作為一個包容社會的特質,會繼續容忍極端主義的見解,但絕不允許暴力。」百分之八十的挪威民意認為他說得「非常好」。這告訴我們,挪威人不認同「殺人償命,以惡制惡」。
從慘案發生後,挪威奧斯陸成了花海。七月二十五日十二時,挪威全國為罹難者默哀一分鐘,在奧斯陸市中心廣場,挪威民眾自發聚集,人人手中一朵玫瑰花,為遇難者默哀。人們的臉上掛滿悲傷的淚水,卻看不到群情激憤的仇恨,甚至還可以看到一種平靜的堅毅。
邪惡對人殺戮的原因之一是:它在發洩著仇恨的同時,也希望把仇恨種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期待它生根、發芽、結果,讓血腥殺戮遍布全世界。
有人說,對待邪惡的殺戮和仇恨,血腥、死刑、槍砲和仇恨都起不了作用,只有堅守心中的普世價值——正義、良善和愛,並把這種價值傳遞給每一個人,這種愛和價值觀可以埋葬仇恨、埋葬邪惡。挪威人為世人上了一課。
如果有所謂的「北歐模式」,一般都認為是「保姆國家」,其居民依賴能滿足他們從出生到死亡各項需求的膨大福利方案而活,也就是「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本書作者告訴我們這是「錯誤認知」。維京後裔北歐人其實是反對當前各國實行的「福利制度」,他們以「全面服務」來取代。所以北歐其實不是福利國家,而是「全面服務國家」。北歐人建立了非常不一樣的制度,由得到授權掌管自己國家的公民在一九三〇年代建立,他們一起創造了一套「合作系統」,滿足大部分人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以「愛心」作為基礎,真心團結來分工合作。不用衝突、不用鬥爭;互助合作、各盡所能、共同分享。這不是「現代桃花源」嗎?#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