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12月26日訊】近日,陸媒發消息稱,「全國15.5萬家養老院擬分級管理,等級劃分標準將公布」。這份由中央某機構起草的《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標準打算「將養老院劃分為五個等級」。在相關研討會上,民政部有官員表示,這樣做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全國養老機構邁入高質量的發展階段」。也有專家指出,「分等級是希望把所有的養老機構都歸入到不同類別當中」。
然而,與專家提出的要「把所有的養老機構都兜進來」,就得「把分級指標降低到最底線」,並採取「強制性」措施形成反差的,是上述標準的起草者們所給出的「僅推薦,非強制」的說法。有關人員甚至強調,「各個省份的養老機構星級評定標準還是由各個省(市、區)的民政部門確定」,「地方民政部門是否採取此標準主要還是看民政部門的想法」。
可見,在如何打造高質量的養老機構這事上,中央倒是統一了標準,但地方執行的隨意性卻仍未改變。究其原因,某養老院院長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規模小的、落後農村地區的養老機構可能面臨難以達標的難題」。然而,令人感到費解的是,這些落後地區的養老院大多是公辦的,「從資金獲得、審批、信任等方面都能獲得非常好的條件」,又怎會難以達標呢?
要知道,中國最早的養老院,又稱「敬老院」,本就是為了供養農村喪失了勞動能力的鰥寡孤獨者,即「五保戶」而建立的。這樣的養老院基本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公辦機構,幾乎沒有什麼營利性。有文章指出,「過去養老服務是純福利性的,是政府提供的」。
既然如此,公辦養老院的「床位等硬件設施」又怎會「未達到最低標準」呢?對這類未達標的公辦福利機構,如果不採取強制措施來進行整改,那不就是對政府的瀆職失職、甚至中飽私囊有意縱容嗎?實際上,中共官方在興建養老院的事務上,不僅是「難以達標」的問題,更是將自己本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早就推的一乾二淨了。
自2013年,中共國務院下發了35號、40號文件之後,「中國的養老產業正式啟動」,政府「把一個龐大的養老群體推向了社會,由社會力量來承擔養老服務」。就這樣,中國的養老院開始由「非營利」向「產業化」發展。那些走向「產業化」的民辦養老院只要有利益驅動,為了吸引客戶群,實現盈利,必定會以服務和質量為先、為重。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它們想方設法也會把自己打造成像星級酒店一般。
但問題是,官方2015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半以上的民辦養老機構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辦養老機構長年處於虧損狀態,能盈利的不足9%」。由此足見,真正有財力進入這類高、大、上養老機構頤養天年的中國老人,實在是屈指可數。
此外,早有資料顯示,中國民辦養老機構的市場前景其實並不樂觀。因為在中國人所選擇的養老方式中,90%是居家養老,僅7%靠的是社區服務,而真正在養老院生活的老人卻只有3%。如果按照陸媒所說的「上千畝地、上千張床來做養老的項目隨處可見」,那麼如今,中國養老院所呈現出的「48%的高空置率」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實際上,對於「養老」這件大事,中國人已越來越考慮不了「觀念」問題了;迫在眉睫的,仍舊是「養老金不足」這個長期存在的大難題。「能盈利的養老院不足9%」不正說明了中國老人絕大多數都是囊中羞澀嗎?相比不願住,住不起或許才是中國人對民辦養老院望而生畏的關鍵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量的老人不但對民辦養老院望而生畏,對公辦的養老機構也同樣心生恐懼。由於中共治下「無官不貪」,扶貧、養老早已淪為腐敗「重災區」;因此,公辦養老院不僅硬件跟不上,對待老人更是連貓、狗都不如。且不說,將老人凍死、餓死、虐待的養老機構比比皆是,就連發生過致使多名老人被燒死的重大火災事故的養老院,也並不罕見。
公辦與民辦養老機構的服務水平如此涇渭分明,又何須政府來考慮劃等、分類問題?更重要的是,無論公辦,還是民辦,所凸顯的都是中共不想對民眾養老負責的流氓心態。若非如此,政府又何須等到今年1月才出台《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範》?
在時隔近一年後,政府不向民眾通報公辦養老院是否已達到了基本的標準與規範,而是急著給民辦養老院分類、劃等,這不明擺著要轉移視線,打算將自己在民生、養老領域的腐敗與失責繼續掩蓋下去嗎?#
責任編輯: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