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12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妮編譯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的研究者們發明了一種利用生物病毒參與造出生化存儲材料的方式,實現內存和硬盤一體化的新一代存儲材料製造工藝的突破。
目前電腦的存儲硬件都由兩部分組成:臨時存儲器RAM(或叫內存)和永久性存儲器(也叫硬盤)。內存材料的讀寫速度一般比硬盤快很多,但是一關機,臨時存儲器中的數據就不存在了,因此需要保存下來的數據需要及時寫入硬盤中。
數據從高速緩存寫到硬盤這個過程,當前再快的硬盤也有幾毫秒的延時。
業界廣泛談論的下一代存儲技術——相位變化存儲器(phase-change memory)能將此延時縮短到10納秒左右。多種不同的實現方法都在研發中。
這份近期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ACS)的《應用納米材料》(Applied Nano Materials)期刊上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利用M13噬菌體造出生化材料的技術。
現有相位變化存儲器的製造工藝有個難點:製造過程的高溫會損壞其基礎材料之一銻化鎵。利用M13噬菌體可以在低溫下造出所需的細小的鍺錫氧化物纖維,從而解決這一難題。
等這種技術進入硬件市場,電腦速度將面臨又一次飛躍。◇
責任編輯:朱涵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