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看點】90天大限逼近 北京陷2大困境

人氣 45536

【大紀元2018年12月22日訊】大家好,歡迎大家訂閱關注新聞看點,我是李沐陽。

年終歲末,人們都喜歡回頭看,總結成績的同時,也可以查找不足。貿易戰的重壓之下,中國經濟長期存在的弊病在逐一顯現。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今天(12月21日)中共召開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北京在會上宣布要實施「加力提效」財政政策,更大規模地「減稅降費」。

據大陸媒體報導,習近平在會上總結分析了當前的經濟形勢,「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他強調要「落實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增強消費能力」,以維持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

在美中貿易戰的陰雲籠罩之下,中共召開這個年度會議,從七常委悉數到場來看,中共很重視這次會議。不過外界也注意到一個現象,有「第八常委」之稱的中共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似乎沒有在會議上現身。在中共媒體的報導中,都沒有提到王岐山的名字。

有分析認為,此時的習近平可能正在面臨著兩大困境:中國經濟嚴重下滑和中共高層的內部分裂。

中國經濟嚴重下滑

眾所周知,美中貿易戰打了幾個月,中國的房地產、零售業和汽車市場都在衰退,股市的跌幅已經超過了20%。雖然中共採取了措施,但工人失業率還是在不斷上升。中共官方數字說GDP增速6.5%,但中共體制內知名經濟學家向松祚卻說出了差別很大的一個數字。

他披露中共國統局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研究小組,在內部的報告中公布,目前中國GDP的增長只有1.67%,而另一種測算則是負增長。這不是海外經濟學者在「唱衰」中國經濟,而是中共體制內有名的經濟學家說出來的真相。

大家都知道美中正在進行90天談判,上週中方購買了156萬噸美國大豆。另有知情人昨天告訴路透社說,聖誕節前,中共可能再購買兩百多萬噸。

雖然看上去北京像是在努力,但在過去20天當中,雙方並沒有達成什麼實質的協議條款。所以沒人能夠確定,剩下的70天會有什麼結果,這需要向美國做出實質性的讓步。

內部異見聲音大

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指出,「問題的關鍵並不是政府是否會踩油門,而是他們是否願意嘗試通過進一步開放,使經濟機器更有效地運轉。這要求減少對私企、外企和目前不開放領域投資的市場限制」。

向松祚指出,必須要實施三項實質性的改革——稅改、政改和國改,才有可能走出今天的困境,才有可能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否則「中國經濟將陷入非常糟糕的境地」。

專業諮詢服務公司德勤(Deloitte)前天發布了半年調查一次的報告,其中顯示不斷上升的貿易風險正在拖累中國企業的信心。結果顯示,在108名企業高管參與的調查當中,82%受訪的中國首席財務官認為經濟前景不甚樂觀,比半年前上升了52的百分點。

經濟學家指出,北京當局面臨著5個大的經濟問題:經濟轉型中的錯誤傾向、金融風險加劇、股市下跌、金融業脫實向虛和短期貨幣政策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美國之音表示,在美中貿易爭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90天談判「大限」正在步步逼近,處在「十字路口」,北京必須要選擇:要麼進一步開放經濟,要麼面臨經濟增長的迅速放緩。其實這個「選擇」,在許多人看來似乎很簡單。向松祚指出的三項改革,就是他提供的選擇結果,也可以說是向北京當局開出的「處方藥」。

北京缺乏明確方向

但北京會接受這個「處方藥」嗎?很難說。自由亞洲的評論文章指出,習近平在之前的黑龍江考察,曾兩次喊出毛時代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只是官方擔心引起億萬順民害怕「又要過苦日子、窮日子」的心理恐慌,所以報導中只保留了「自力更生」。

倫敦大學中國研究所主任曾銳生(Steve Tsang)認為,中共似乎做好了「受傷」的準備,「北京正在探究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緩和貿易戰」,而且北京可能認為「痛苦承受度」比美國高很多。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學教授高敬文對中央社表示,月初與美國達成的90天休兵協議,可能是中共表面上提出和平建議,為的是獲得更多的時間,鞏固自身經濟。其實中共高層在如何處理貿易戰和重推改革等問題存在著「嚴重分歧」。

大家知道,王岐山在上個月公開演講曾說,「中方準備好跟美國就共同關心的問題舉行討論,努力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貿易解決方案」。不過今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為中共國家副主席,他卻可能缺席了。

高敬文指出,在處理貿易戰的問題上,北京缺乏明確方向,造成了中共內部分歧,「自夏季以來」就出現了。

中共高層內部分裂,使北京的貿易戰策略顯得越來越複雜。如果沒有正確「選擇」,明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都可能是「寒冬期」。

此時的北京,已經深陷兩大困境,左右為難。

好的,感謝您關注新聞看點,再會。

大紀元《新聞看點》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變? 未見七常委全離京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較往年延遲開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後出現兩大不尋常信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闖關」 大變局信號出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