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 

海網:一洋破鞋怎合重腳?

人氣 377

【大紀元2018年12月17日訊】

德國總統演講稿,
理論自信不讓瞧。
內緊外松佯無視,
緊報刪帖封牢牢。
最知馬克思底細,
主義浩劫害鄉裡。
驅逐出國亡命徒,
孤魂漂泊野鬼族。
腳印西德從無一,
全德今都當敝履①。
鞋子合腳不合腳,
自己穿著才知道②。
只是黨媽無可告,
一洋破鞋合眾腳?
纏足殘女批聲嚎,
紅朝男女足統削。
德人甩棄破馬靴,
生穿硬套稱合腳。
馬屎③更當馬奶酪,
兌水強灌熏洗腦。
只是末日正臨近,
裸官移民腳聲悄。
更有漂紅復天足,
棄鞋三退④黨遠拋。
殘腦跛腳破鞋路,
盡頭唯余惡者倒。

註:

1、據大紀元2018年12月09日訊,從12月5日開始,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正在中國進行為期5天的國是訪問,昨天(12月7日)他去了四川大學並發表了演講。路透社從德國大使館那裡得到了一份施泰因邁爾的演講稿,裡面顯示他提醒中國年輕人,「馬克思主義曾給德國帶來浩劫」。施泰因邁爾並沒有在演講中就具體問題對中共政府提出批評,但他提到了東德的歷史,同樣是沒有自由,充滿了壓迫。他說,「正因為如此,我們對那些持非主流觀點、屬於少數民族或實踐個人信仰的人所受到的待遇非常敏感和關注。無論哪裡出現個人權利受到限制的問題,德國都會感到擔憂和不安。」

旅居德國的社會學家王容芬曾去馬克思的墓地參觀,她發現墓碑上這麼寫著:「馬克思1845年被德國驅逐,亡命布魯塞爾、巴黎,最後落腳倫敦⋯⋯100年間,德國沒紀念過這個亡命徒」,「西德依舊沒馬克思一個腳印兒」。

這就是馬克思家鄉人對它的基本評價。王容芬說,「馬克思實在不是個東西,不僅把燕妮•馬克思坑得太慘,還把燕妮帶過去的女僕搞大了肚子,生下孩子又不認帳。亂七八糟的。」

2、據新唐人2013年03月25日訊,23號,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俄羅斯發表演講宣稱: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知道。這被外界認為,是習近平在為中共一黨專製作辯護。很多大陸網民質疑這一「鞋子合腳論」,反過來說:「不合腳的鞋子,還要堅持穿,這才是最痛苦的!」

美國中文雜誌《北京之春》主編胡平向《新唐人》表示,「鞋子合不合腳,穿著才知道。」這句話本來是西方的諺語,常常被引用來論證「主權在民」。

《北京之春》雜誌主編胡平:「現在中共專制的問題是,它一貫冒充人民、代表人民,在那裡發號施令。所以習近平舉這句話,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他不知道從哪聽來一些東西,這句話本身是為民主辯護、是反對專制的。」

3、馬屎:馬克思的作品。「據我所知,在著名作家中,只有馬克思稱自己的作品為『屎』、『污穢之書』。他自覺、蓄意地將穢物給予他的讀者。怪不得他的某些信徒,比如羅馬尼亞和莫桑比克共產黨,強迫囚犯們吃自己的屎尿。「(理查德•沃姆布蘭德《卡爾•馬克思的成魔之路》)

「馬克思成魔之路現在也並非什麼祕密,馬克思的這些作品、通信和西方學者提供的大量考證都是公開的,只是共產黨國家故意忽視罷了。據《馬克思與撒旦》(Marx and Satan)一書的作者理查德•沃姆布蘭德(Richard Wurmbrand)說,他曾聯繫過莫斯科馬克思學院,被告知馬克思的作品共有100卷之多,其中只有13卷被公開印發。」(《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中國篇》第二章)

對於這些(包括對於馬克思把自己的作品稱為「屎」、「污穢之書」),現在的中共不止「故意忽視」,而且在極力封鎖。

4、三退:用真名或化名退出中國共產黨的黨、(共青)團、(少先)隊邪教組織。有關資料顯示,截止到2018年3月23日,在大紀元退黨網站(//tuidang.tvsmo.com/)聲明「三退」總人數突破三億。截至2018年12月15日,三退人數已超過三億二千二百二十多萬。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邪不勝正,看似猖獗的所有邪惡表象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掌握在神的手中。2004年,《大紀元時報》發表的《九評共產黨》開啟了中國的『三退』大潮,數億人退出了中共的黨、團、隊組織,這是中國人驅除共產邪靈附體的自救之舉。人只要主動『三退』,神就會將邪靈附體瞬間清除,這個生命就將屬於未來!」

「解體共產邪黨,清理人間的共產主義邪惡因素,全面反思近二百年來人類社會的墮落和魔變,成為今天人類的當務之急。歸正人心,淨化社會,回歸傳統,重建信仰,重新體認與神的聯繫,找回與神的紐帶,這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每個人得救的希望所在!神的慈悲與威嚴同在!神在看著每個人的內心。一個人在此時此刻的抉擇和所為,就會決定他(她)的未來。」(《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中國篇》結語)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鮮為人知的馬克思之三:虛榮的馬克思
鮮為人知的馬克思之四:好鬥的馬克思
鮮為人知的馬克思之五:自私的馬克思
鮮為人知的馬克思之六:信神的馬克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