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11月28日訊】(大紀元渥太華記者站報導)加拿大智庫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MLI) 11月23日發表渥太華大學Scott Simon教授專文,題為:「學習臺灣推動從中國分散之貿易」(Learning from Taiwan’s push to diversify trade from China),呼籲加國政府支持臺灣加入CPTPP。
該文指,貿易多元化對加國日益重要,在美墨加協定談判完成後,加國不可避免出現要求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以取代對美國市場依賴的聲音,但與中國經濟整合有其危險性,與中國最接近的臺灣正試圖擺脫30年來擴大對中國直接投資即為一例,臺灣企業透過複雜的兩岸產業鏈將中國勞力密集優勢與臺灣資本密集優勢結合,此一作法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亦將臺灣污染產業移往海外,惟在經濟衰退或發生貿易戰時,此作法亦使臺灣企業易受中國政治影響及更大經濟風險,爰臺灣積極推動貿易多元化,在民進黨蔡英文總統於2016年5月就職後不久即啟動新南向政策,以尋求與東南亞、南亞及澳、紐等18個印太地區國家形成經濟社群並建立合作共識,此一戰略不侷限於貿易,亦包括人民與人民在教育、文化、觀光等各方面交流。
該文稱,分散對中國貿易,攸關臺灣作為自由民主國家的生存,中國藉經濟利益誘使臺灣企業領袖支持其地緣政治野心的戰略明確,臺灣主要產業領袖被迫公開聲明支持「統一」,在蔡總統當選後中國切斷大陸旅行團來臺,臺灣則致力爭取更多來自日、韓及東南亞旅客取代陸客,中國另奪走臺灣少數僅存外交友邦,亦迫使跨國企業更改其網站資料將臺灣視為中國一部分,並在臺灣東海岸展示軍力。
據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報告指出,臺灣對東協最大6國的投資在新南向政策實施第一年增長25%以上,在印度更增長一倍,新南向政策目標國亦增加對臺投資,來臺旅客及留學生人數亦有成長。新南向政策確實深化臺灣與該地區人民與人民的連結,並使臺灣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該文提及,中國強烈抗議新南向政策的相關雙邊倡議,如2017年12月印度與臺灣簽署工業合作備忘錄,中共喉舌「環球時報」警告此舉「再度考驗中印關係,有損兩國長遠利益」,北京亦抗議菲律賓與臺灣簽署雙邊投資保障協議,中國的作為幾與對臺灣實施未宣布的禁運(undeclared embargo)無異。但臺灣係WTO及APEC的成員,與前述國家及其他國家已建立獨立的經貿關係,中國阻止澳洲與臺灣洽簽自貿協定,亦會對其他欲與臺灣建立更密切關係的國家施壓。
儘管面對此一壓力,美、日仍支持臺灣的相關倡議,在2018年10月在臺北舉行的「玉山論壇」上,日本眾議員Keiji Furuya即表達日本支持臺灣最終加入CPTPP及國際刑警組織的立場,美國環保署首席副助理署長Jane Nishida亦分享自2014年以來在「國際環境夥伴計畫」下臺美合作的經驗成果,在印太地區,美臺夥伴關係已針對汞污染、電子廢棄物及空氣污染等問題進行討論。新南向計畫提供臺美深化關係及共同協助第三國解決環境問題的合作機會。
該文稱,智庫MLI曾發表加國前海軍准將Eric Lerhe建議加國政府鬆綁其「一中政策」的專文,MLI執行長Brain Lee Crowley亦撰文稱許臺灣為「煤礦中的金絲雀」,有助於建構自由、開放及安全的印太地區,建議加國提升對臺關係以對抗中國。
該文建議,加國首要行動方針為強化對CPTPP的工作,CPTPP業於2018年10月25日經國會批准及皇家同意成為加國法律,已創造11國擁有4.95億人口及GDP總值13.5兆美元的主要貿易集團,使加國企業取得進入第3大經濟體日本市場的更大權利。CPTPP可謂加國小杜魯道總理的最大外交成就,不僅在協定序言中加入勞工、環保、性別平等及原住民族權利外,甚至更名。上年加國與中國自貿協定談判失敗係因中國對洽簽包涵上述進步議程的自貿協定不感興趣,中國根本不願接受結社自由及集體談判等作法,臺灣則剛好相反。
臺灣新南向政策與CPPP的目標相當吻合,臺灣為全球第20大經濟體及第17大出口國,2016年臺灣與CPTPP成員國貿易總額達1,290億美元,逾臺灣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倘臺灣係CPTPP的一員,將成為僅次於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及新加坡(謹按,應為澳洲)的第5大經濟體,歡迎臺灣加入CPTPP只會鞏固加國將TPP擴大為全面及進步方面的成果,其至可能使美國重新考慮加入。倘加國欲對自由、開放、安全與進步的印太地區作出貢獻,加國需要的貿易多元化為擴大CPTPP成員國,而非擁抱在軍事上威脅鄰國及公然藐視國際法的非市場經濟國家。
責任編輯:岳東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