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11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景燁劍橋市報導)11月18日下午,就讀於東北大學機械所研二的臺灣學子張伯庸在MIT教室開辦了一場關於臺灣鐵路的分享會,回顧臺鐵100多年來的發展歷史,還為熱情提問的聽眾帶來了不少關於臺鐵的「冷知識」和旅遊建議。
哪個國家沒有製造過臺鐵客車?唯一被鐵路穿過的學校是哪一所?張伯庸從臺鐵冷知識問答開始,進而講解了現代臺鐵的路線、特色和軌道數據。
張伯庸重點介紹了蒸汽機車時代的臺鐵發展歷史。他提到,19世紀中期,清朝政府考慮到台灣南北狹長、中間多山的地形,決定興建鐵路。於是,政府參考歐洲標準始建臺灣鐵路,並從德國買到臺灣的首輛蒸汽火車頭。清朝時期的臺北火車站一直留存到現在,或將被改造成博物館。
到了日本統治時期,日本人認為清朝鐵路規劃很差,於是拆除了大部份臺鐵線路重新興建。包括縱貫線、淡水線、平溪線等各主要幹線和支線都在當時建成。張伯庸提到,1920年從臺北到高雄的火車要開14小時,其中要在臺南停車整備(補充燃料加煤)1小時。
20世紀20年代也是蒸汽機車動力革命的年代,運行低效的飽和式動力逐漸過度為高效的過熱式動力。1935年,臺鐵裝備了日本製造的火車頭,史上首次擁有了時速超過100公里的火車。
二戰時期,日本還建設臺鐵東港線以補給港口軍事基地。但到了二戰後期,由於前線吃緊,日本人便拆除了很多民用鐵路,並把這些鋼材用於軍事製造。
張伯庸提到,當時的戰時機車一般用料低劣,性能較差,車體上「能不用鋼就不用鋼」,這樣即便被炸壞了也不會有太大損失。「這些火車造的很簡單,但是很危險。」張伯庸說。但是他也提到,當時臺鐵的火車質量竟然優於日本本土火車。對此,史學界沒有明確解釋,但是有日本史學家認為,這是為了顯示日本的強大,控制殖民地的思想。
當天,主辦方別出心裁地以線上互動的形式邀請聽眾提問。聽眾們還能為感興趣的問題按讚,把這個問題頂到頁面上方。
有聽眾問及臺灣的機車製造能力。張伯庸表示,由於成本高、質量低,臺灣一般不會自主製造火車的動力部份,但會組裝外國設計的動力機車。
還有聽眾問及現存的蒸汽機車。張伯庸說,在旅遊旺季,臺灣個別地區還有搭載遊客的蒸汽火車,例如夏季的「仲夏寶島號」、春季的阿里山蒸汽火車。◇
責任編輯:馮文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