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1月02日訊】目前在中國,認識到中共是邪惡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可是很多人還是有個疑問,中共這麼邪惡,怎麼會在中國這麼悠久的傳統文明的環境裡產生呢?是怎麼會讓中共得逞的呢?中共是如何篡政的呢?
本書想試著探討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由於有些中國人受到中共黨文化的影響,習慣用絕對化的思維方式去看問題,一說中國傳統優秀,就說,這麼優秀怎麼被中共打垮了呢?一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人說,這麼博大精深怎麼搏不過中共的黨文化呢?
於是一些人就簡單、粗暴的得出一個結論,中共這麼邪惡能夠佔領中國,就說明中國也不好,說明中國人也不好,因而推出結論中國傳統也不好、中國傳統文化也不好。
如果真是這樣的認識,那確實是上了中共邪惡的當了。
中共再邪惡,其實也鬥不過真正的中國人;中共的黨文化再能迷惑人,其實也爭不過中國的傳統文化。從短時間來看,中共的邪惡是一時得逞了,但是從長遠來看,中共註定是失敗的。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中共才不到100年,算起來一個零頭也不夠,而且現在中共已經走向未路了,眼看就要完蛋了。現在不是中共太強大了,而是中共太弱不經風了,也許稍有個風吹草動,中共就玩完了。
目前中共大會、小會都這麼緊張,天天喊穩定,時時怕倒台,這正好說明中共太弱了。
中共完蛋只是個時間問題,現在關鍵是我們中國人,怎麼樣從中吸取教訓,在搞清歷史真相的同時,清除自己頭腦中的黨文化,拋棄黨文化的影響,用正常人的思維方式來看待歷史,面向未來。
人類的歷史,不能光從人類本身來談,因為宇宙是一個大的系統,人類不過是宇宙這個大的系統中的一個最低層次,人類社會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既是人類的行為結果,也是宇宙中相關聯的高層生命的行為結果。
人類社會有好人有壞人、有善良、有邪惡。那宇宙中呢?對應的也是有神也有魔,有正神也有邪魔。
中國傳統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中國人的文化是神安排的,中國這個地方原來也叫神州,中國傳統文化也叫神傳文化。
中國是神特殊安排的地方,因為神傳給人的文化要在中國傳,當人類社會走到最後關頭的時候,創世主會來中國救人,救中國人,也通過救中國人來救全世界所有的人。
中國的神傳文化是人與神之間聯繫的紐帶。
人是神造的,神是保護人的,邪魔是反神的,邪魔就是要害人。
宇宙中最邪惡的魔鬼,就是共產主義邪靈,正如《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一書中所說的,「共產主義的本質是一個「邪靈」,它由「恨」及低層宇宙中的敗物所構成,它仇恨且想毀滅人類。它並不以殺死人的肉身為滿足,因為人肉身的死亡並非生命的真正死亡,元神(靈魂)還會輪回轉生;但當一個人道德敗壞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元神就會在無盡的痛苦中被徹底銷毀,那才是最可怕的、生命真正的死亡。「共產邪靈」就是要使全人類都跌入這樣萬劫不復的深淵中」。
共產邪靈原來是一條蛇,它是由「恨」與低層宇宙中敗物所構成,它與撒旦魔鬼一起策劃著要通過毀滅中國人來毀滅全人類這個天大的陰謀。
這就是中國這一百年來中國近代史中波瀾曲折的真正原因,也是為什麼中共要來禍害中華大地的原因。
本書將圍繞這條主線,以歷史事實為依據,試圖分析一下中共篡政的歷史原因與社會背景以及我們從中應該吸取的教訓。
第一章 晚清時期
中華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輝煌,在中華大地已經根深蒂固。紅魔要想直接在中國來毀滅中華傳統文化,同時要達到篡奪政權的目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它必須繞一個彎,使用曲線戰術來達到它的目的。
一、早期中外戰爭
十八世紀中葉,近代工業革命在歐洲興起後,逐步向世界擴展。當到了十九世紀初,工來革命浪潮向中國襲來的時候,在中國就受到了阻力。中國社會與現代西方的工業文明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文明體系,互相很難適應。
在中英貿易活動過程當中,中國的商品,例如茶葉、絲綢、瓷器等在英國、在歐洲賣得很好,而歐洲來的商品,中國卻沒有多少人需要,這樣中英貿易反而成了逆差。在利益的驅動下,十九世紀初、中葉,英國商人就開始向中國販賣鴉片。
儘管中國社會當時還是普遍遵循中華傳統文化與道德,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已經開始走向墮落,社會風氣開始下滑。鴉片一進入中國,就受到了那些沒有志氣、生活墮落的一些人的歡迎。
於是一些昧著良心的英國商人 ,為了利益,就大量的向中國傾銷鴉片,以毒害中國人。
鑒於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極大的損傷,清朝廷下令開始禁煙。
因為清朝廷的禁煙行為,從而引發了中國與英國之間的第一次戰爭,也稱鴉片戰爭。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為此,1844年7月3日中英在南京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賠銀2,100萬倆。
第一次中英戰爭結束不久,1851年—1864年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運動。與此同時,1856年至1860年還暴發了第二次中外戰爭,就是中英、中法戰爭,清朝廷這個時候是內憂外患沒有間斷。
第二次中外戰爭也是中國戰敗,並於1860年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這中途,中英、中法、中俄、中美還簽訂了《天津條約》及中俄《璦琿條約》。這些條約,僅戰爭賠款就800萬倆,中俄《璦琿條約》中國被俄國占去土地150萬平方公里。
太平的日子沒過多久,1894年又暴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並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中國賠償軍費2億兩,加上贖遼費3,000萬兩和威海衛日本駐守費150萬兩,共計2億3千150萬兩,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才4500萬倆左右。
接著1897年至1900年又發生了義和團運動,後來引起1900年8月4日至1901年9月7日中國與西方八國聯軍的戰爭。戰爭結果也同樣是中國戰敗,並於1901年9月7日簽訂《辛丑合約》,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
從1840年至1901年六十年的時間裡,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與歐洲打過這麼長時間的仗,戰爭如此頻繁,而且每次都是以中國的失敗並且賠款而告終。
這並不能說是中國不行,是中國人不行,社會的發展本來是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工業革命浪潮的衝擊下,中國原來的生產方式和軍事能力當然會一時竟爭不過來,但不表示永遠不行。
當然這些戰爭的失敗也引起一些人的思考與反思,這也是正常的。
二、效法西方
經過多次中外戰爭的失敗與割地賠款,嚴重衝擊了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社會,在事實面前,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就開始思考一些問題,如何使中國不再被欺負,如何使中國強大起來,於是各種思潮、各種法子就開始不斷的衝撞、不斷的發生著。
1、洋務運動
以奕訢、文祥、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為代表的清朝高層的一些人發起了「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 。就是學習西方的東西來制衡西方,在保住中國根本的傳統不變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的技術。因此提倡興「西學」、提倡「洋務」、辦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建立新式軍隊。
洋務運動開始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他們主要認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抵禦外侮。意思是要保持中國傳統道德與禮義,來抑制西方傳來的一些技術與學說。
出於現實形勢的需要,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慈禧為了保持清朝的不倒,所以她基本上是站在洋務派這邊。
2、維新變法
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在中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潮,要求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各項制度進行改良。這就是發生在晚清的維新變法運動,也稱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發生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宣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帝囚至中南海瀛台,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而結束。
這就突顯了現代西方思潮與中國傳統接軌的難度之大。
3、創建新軍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廷開始重視軍隊的建設。在各地開始組建新式軍隊。習洋槍,學西法,完全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教習,成為清朝後期最有戰鬥力的軍隊。
至1907年,全國已練成的新軍有十六鎮和十六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強,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
除北洋新軍外,各地新軍中只有湖北新軍較具規模,核心是第八鎮(師)、第二十一混成協(旅),黎元洪任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
4、立憲運動
到了清朝末期,由於世界形勢的發展,傳統專制的君主國家越來越走下坡路,而新型的西方民主憲政的國家卻越來越強大。
因形勢所迫,所以清朝末期決定走類似日本的君主立憲的道路,就是保持清廷的帝位不變,在中國實現憲政。
在清末光緒年間清政府根據出國考察的諸位大臣的建議頒佈詔書預備立憲,這場運動被稱為立憲運動。立憲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同時準備成立國會、頒佈憲法。
這同時清政府開始創辦新式的學堂,派學生們去往其他國家留學深造。除此之外,清政府還主張獎勵實業、勸阻婦女纏足、廢除科舉……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俄國戰敗,中國國內輿論一致認為,「此戰誠為創舉,不知日立憲國也,俄專制國也,專制國與立憲國戰,立憲國無不勝,專制國無不敗。」在這種形勢面前,國內輿論要求清政府推行憲政成為主流的聲音 。
1905年7月,清廷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頒佈「預備仿行憲政」諭旨。1907年,下詔籌設資政院和諮議局。類似現在西方的國會。
1908年8月,清政府頒佈《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帝國萬世一系,同時宣佈預備立憲以9年為期 。
可是1908年冬天,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改元宣統。光緒之弟、溥儀之父醇親王載灃監國,為攝政王。預備立憲進入第二階段。載灃監國攝政後,兩次重申繼續進行預備立憲與立憲作為國策的不可動搖 。並且取得了國際方面的認同。
1909年10月4日,除新疆外,各省先後宣告成立諮議局,看上去晚清有走上立憲的可能,可是朝代的更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舊的朝代不去,新的朝代不來。
緊接著1911年就發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廷,清末新政的君主立憲之路也就隨之告終。
三、辛亥革命
歷史的車輪就這樣不可思議的向前滾動著。1911年10月10日,出人意料的,在武昌發生了武昌新軍自發性的起義,第二天就佔領了武昌,緊接著全國各地響應,第二年初清廷就宣佈退位。瞬間歷史就進入到了民國時期。
1905年7月,孫中山、黃興、 陳天華等人在東京集會,成立中國同盟會。
會議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16字綱領。1905年11月,孫中山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內容的三民主義。
1907年6月,宋教仁、譚人鳳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總部,領導革命黨人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革命重心,加強與各革命團體的聯繫與聯合,並制訂了1913年在兩湖及江淅同時起事的戰略部署。
1911年3月,武漢新軍各標營均成立文學社和共進會組織。武昌起義時已經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學社和共進會,約占新兵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1911年9月14日,湖北共進會、文學社兩個團體領導人孫武、劉復基、劉公、蔣翊武、王憲章、居正等人在雄楚樓十號劉公寓所集會,認為湖北新軍主力被調走去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武昌空虛,是民主革命起義的時機。
於是革命黨人決定1911年10月10日開始發動兵變。10日晚上開始起義,不到一天的時間起義的隊伍就佔領武昌城。
1911年10月11日黎明,起義軍聚集在湖北諮議局大樓會議廳,新軍八鎮十五協二十九標二營司務長蔡濟民召集會議,商討組建湖北軍政府和推舉都督人選。會議請湖北諮議局湯化龍主持。吳兆麟提議由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擔任都督,立憲派一致擁戴,部分革命黨人也表示同意,因此會議通過了以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總長。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義後第四天,清廷下詔起複袁世凱。袁世凱出山後,多次公開表白自己對解決辛亥危機的方案是實行「君主立憲」。許給革命黨方面的條件也是實行「君主立憲,責任內閣」。由他本人出任內閣總理 。未南下之前,袁世凱就招劉承恩到彰德,籌謀「招撫」革命黨,並派親信蔡廷幹隨劉承恩到武昌進行議和試探,條件就是君主立憲。奉了袁世凱之命的蔡廷幹極力陳說「共和政體」的政府不適合中國國情。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軍與袁世凱的軍隊在漢口展開了10餘天的「漢口爭奪戰。11月1日漢口被袁軍攻佔。緊接著11月27日,漢陽也被袁軍攻佔。
如果袁世凱要真的想消滅武昌起義軍,那武昌也保不住。但是袁世凱的目的並不是要消滅起義的部隊,只是給起義軍一個下馬威,好坐下來談判。
1911年12月2日,起義軍一舉攻佔南京城。至此,長江以南全部為革命軍據有,各省代表從武漢移駐南京。同日,通過英國駐漢口領事葛福的斡旋,武漢革命軍與清軍達成停戰協定。12月6日,醇親王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位,退歸府邸。
12月12日,14省代表共39人,由武漢、上海齊集南京,決議於12月16日選舉臨時大總統。
12月16日,袁世凱調馮國璋來接替禁衛軍總統,解除良弼禁衛軍第一協統職,調禁衛軍炮隊支援圍剿山西革命軍,分散禁衛軍力量,又用準備出征的名義把禁衛軍調出城外,派段芝貴另編拱衛軍,駐紮城裡。北京完全被袁世凱所控制。
1911年12月20日,孫中山經香港歸國。1911年12月28日,南北議和談判開始,其中湖北、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含上海)、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共十三省宣佈獨立,只有直隸、河南、甘肅、山西、山東五省在袁世凱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東、甘肅境內寧夏地區都曾宣佈獨立,後被袁軍控制。
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選舉結果為孫山中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上海的孫中山得知消息,立即復電南京,表示接受,他說:「光復中華,皆我軍民之力,文孑身歸國,毫髮無功,竟承選舉,何以克當?惟念北方未靖,民國初基,宏濟艱難,凡我國民,具有責任。諸公不計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務,文敢不黽勉從國民之後,當克日赴寧就職,先此敬復。」
意思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孫中山自己並沒有什麼功勞,只是大家要他臨時代做大總統,他就只好義不容辭。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舉行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月2日,清將領姜桂題、馮國璋、張勳、張懷芝、曹錕、王占元、陳光遠、李純、王懷慶、張作霖等十五人通電內閣,誓死反對共和,主張君主立憲制度。
可見當時中國社會在政見的問題上差別有多大,有的主張保留清朝廷、有的主張廢除清廷;有的主張君主立憲、有的主張民主共和;後來有的主張總統制、有的主張內閣制。
一個國家政體的穩定,是一個國家政權穩定的前提,如果實行什麼樣的政體都爭論不下,決定不下來 ,那可見政權穩定就更無從說起了。
這就是當時中國社會所處的客觀環境。
1912年1月20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向袁世凱提交了清帝退位優待條件。1月22日,隆裕召開御前會議,載澤、溥偉等宗社黨成員仍竭力反對共和,他們建議隆裕用宮中金銀作犒賞向亂黨開戰。隆裕並未同意。同日,英國公使朱爾典會同法、俄、日公使聲明贊成清室退位。
1912年2月2日,清廷舉行御前會議,會上決定退位,以取得革命黨人的優待條件。2月3日,隆裕授予袁世凱全權,與南京臨時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條件。2月10日,南京參議院通過《清室優待條件》和張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攜六歲皇帝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朝廷就此終結。
於是中國就進入民時期。
四、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舉行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誌著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並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之日作為中華民國誕生的紀念日。
當時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議定,中華民國實行民主共和政體。
武昌起義勝利後,在當時的中國,最有實權的人是袁世凱。袁世凱及其軍事集團的主張可以左右當時的中國政治制度的走向。當時各種矛盾錯綜複雜,社會動盪加劇,為了平息社會動盪,能夠達成新舊政體平穩過渡的目的,袁世凱當時採取了平衡戰略。
一方面用武力壓制革命軍,一方面用革命軍壓制清廷。以和平的方式勸清廷退位。以保證政權的和平過渡。從而結束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社會的君主專制體制。
一開始袁世凱是想以君主立憲制度來解決國內的政治與軍事矛盾,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原來中國上層的一些立憲派的人士,出於民主革命勝利形勢的考慮,也轉而從君主立憲的立場支持民主共和的立場。再加上中國各地紛紛宣佈獨立,在中國社會的民意和各地代表都是主張共和政體的情況下,袁世凱轉而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制,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民國的民主共和政體才得以確立。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