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9月09日訊】文革中的1968年,在廣西桂林桂林發生了一場對手無寸鐵民眾的鎮壓與屠殺事件,那是在韋國清的導演下,由當時的桂林地、市革委會、軍分區、武裝部直接指揮下進行的。現在事件過去49年了,回顧當年發生的一切,仍然令人痛心疾首,難以忘懷——
桂林是一塊山水寶地,素有「山水甲天下」 之美譽,是世界著名的旅遊聖地。它的東、西和北面屬南嶺山脈余脈之高山區,中部和南面是以喀斯特岩溶地貌與丘陵為主的中、低山地區。遠古夏商周時這裡是「百越」人居住之地,秦時屬桂林郡,這是「桂林」名稱最早的起源。在其後漫長的封建時代都以「桂林府」稱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這裡才成了廣西的省會,1940年正式設立桂林市,一直延續至今。
市區內星羅棋布地鑲嵌著七星山、獨秀峰、象鼻山、川山、西山、老人山、疊彩山——等等景色秀美的名山,伴之清徹透底的灕江蜿蜒而過,盡顯出了這座山城之秀美。唐代文人韓愈的「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宋代官員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以及歷代許多文人墨客讚美桂林的詩句是數不勝數的。這裡的人們勤勞撲實,有優良的文化和傳統美德,歷來文、武人才輩出。從古代以來,這裡出現過趙觀文、曹鄴、呂詞陽、陳宏謀、陳繼昌、唐景崧——以及近代以來的馬君武、李任仁、李宗仁、白崇禧、 梁漱溟、黃現璠、李天佑——等等著名的政治和文、武名人,在不同的時代為中華民族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建設都作出過許多有益的貢獻。
就是這麼一塊山水聖地,在有史以來歷代所發生的戰亂中,除內戰中雙方廝殺造成的傷亡以外,沒有見過有哪一方的武裝人員會對老百姓亂打亂殺草管人命的。但在文革中的1968年,在當時的執掌大權者韋國清、景伯承、陳秉德等人的指揮下,他們打著「落實中央『7•3布吿』和』 廣西6•17公告』」 的旗號,泡製了一個所謂的「8•20公告」, 明目張胆地對平民百姓瘋狂鎮壓和屠殺的驚天慘案。回顧那時種種打人、殺人的恐怖場景,至今仍會使人膽戰心驚,憤恨無比,也無法理解。然而,這卻是千真萬確、血淋淋的鐵的事實。
文革開始之時,筆者那時是桂林冶金地質學校(即現在的桂林理工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經歷了這裡文革的全過程。對文革中1968年的大武鬥,韋國清支持「聯指派」在全廣西、特別是在桂林製造的白色恐佈、大鎮壓、大屠殺;1974年又製造龔志明、張雄飛等人的「反革命」冤案,筆者都是親身經歷目睹或是耳聞的,這一切至今仍在頭腦中留下了永難磨滅的記憶與無窮的思緒。
桂林文革運動歷史的簡要回顧
中共中央1966年「5•16」 通知的發出,文革運動在全國爆發,此時在桂林,文革運動的情況與全國其它地方基本上是相同的,如官方組織對「三家村」和「四家店」的大批判,中央和各地都 先後派出工作組進駐學校,毛澤東鼓動紅衛兵起來造「走資派」和「修正主義」的反,矛頭指向他的政治對手和各級當權派;地方當權派為了保護自己則組織工人赤 衛隊和官辦紅衛兵組織來保護自己,形成了最初的所謂「造反」與「保守」兩派之爭。其後毛澤東又部署深批「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為文革初期被打成「反革命」 的造反者平反,從而使造反派得以翻身,並在1967年的上海「一月革命中」奪權,保守派垮台,部隊介入地方「支左」——等等,都是大致相同的,桂林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在此不必多言。但從1967年底起,特別在1968年4月桂林地、市革委會都成立之後,形勢就發生根本變化了。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1967年初,那時毛澤東支持「造反派」,在上海搞了所謂「一月革命」 的奪權行動,從而引發了全國各地「造反派」 的連鎖反應,出現奪權鬥爭。在此種形勢下,許多原來支持「保守派」、鎮壓過「造反派」的黨政領導幹部此時則紛紛轉向、表態,站出來支持「造反派」。在廣西,首先奪權並取得完全勝利的是桂林的造反派,保守派徹底垮台,駐桂林的6955部隊全力支持造反派,使桂林成了一個安寧平靜的城市,受到了輿論的稱讚,這在全國是少有的。然而好景不長,自1967年7月以後,受南寧的影響,這裡的形勢變化了。那是因為在首府南寧,文革之初曾主張鎮壓過造反派的黨政幹部伍 晉南、賀希明、霍泛、付雨田、謝王崗等人在1967年2月19日和4月19日兩次發表聲明(習稱「219聲明」 和「419聲明」 ),表示支持造反派。他們的這些舉動得到了造反派的支持和擁護,但卻未能得到介於支左的廣西軍區的支持。廣西軍區要支持的是韋國清,並把在「一月革命」 中已經垮台了的南寧保守派重新扶植起來,也在原來的「造反派」中分化出一部分,形成了支持韋國清的新組織,後來統稱為「廣西無產階級革命派聯合指揮部」 (簡稱「廣西聯指」)。「造反派」對軍區把韋國清抬出來的作法十分反感,於4月22日占領《廣西日報》,成立「四二二火線指揮部」(習稱「廣西四二二」) 反對軍區的錯誤作法。這就是南寧當時在奪權鬥爭中所出現的複雜情況,兩派之爭就此形成,並影響到整個廣西。
在廣西各地,由於受南寧的影響,都出現了「支持韋國清(區黨委第一書記,區政府主席),打倒伍晉南(區黨委文教書記)」 的「聯指」派,和「打倒韋國清,支持伍晉南」的「四二二」派。在各地的兩派組織中,「四二二」派組織除南寧、柳州、桂林三座城市有野戰部隊的支持力量強大 以外,在各地區、各縣力量都是弱小的;而「聯指」派在各縣的力量都十分強大,並且他們不但有廣西軍區的支持,並有各地軍分區和縣武裝部的支持,因而在那時的派性鬥爭中,除桂林、南寧、柳州三市而外,其它各地「四二二」派都是處於受壓的劣勢之中。
為解決廣西的文革問題,自1967年6月開始至11月,周恩來總理曾八次接見廣西的黨、政、軍領導幹部和兩派群眾組織代表。1967年11月中旬,廣西「四 二二」和「聯指」兩派代表在北京達成了大聯合的協議,中央也作出了《關於廣西問題的決定》,同意韋國清、伍晉南以及廣西軍區在文革中所犯錯誤的檢討,決定 成立由原來的黨政幹部韋國清、伍晉南、安平生,軍隊幹部歐治富(廣西軍區司令員)、魏佑鑄(廣西軍區政委)、孫鳳章(駐柳州55軍軍長)、焦紅光(空七軍負責人)、郝忠雲(駐桂林6955部隊師副師長)、王斌(駐桂林104部隊負責人)、以及兩派群眾組織代表參加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 (下稱「區革籌」),領導廣西地區的革命和生產,把廣西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自1967年底起,廣西各地的兩派基本實現了大聯合,在此基礎上先後成立了縣級和地區級的革委會,這對各縣的「四二二」派來說,他們是髙興的,因為他們認為 自此可以和「聯指」派平等,不再受壓了;就是對桂林市區的「老多」派(此一名稱來源於廣西師院——即現在的廣西師大,文革之初這裡的學生反工作組一開始就 是多數派,故名「老多」)而言,他們雖然人數眾多,力量強大,此時也表現出了髙姿態,願意與「聯指」派聯合,共同成立革命委員會,開展文革運動。
然而,廣西「四二二」 派及桂林「老多」派的人們做夢也未曾想到,在大聯合成立並建立革委會之後,一場大規模的武鬥及緊接而來的鎮壓與血腥大屠殺卻正在向他們步步逼近,把他們「平等、和平、安寧」 的美夢徹底地打破。
==轉自公民議報
責任編輯:任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