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9月26日訊】提到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下簡稱《鋼鐵》),中國各個年齡段知道其書名、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甚至讀過它的人並不少,它一度風靡全國,被視為「紅色經典」,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亦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像。十幾年前,中共央視還特意拍攝了同名電視劇,其名句「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更是時常在各種場合被人引用。
然而,很多中國人不知道的是, 在今天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鋼鐵》被定性為一部有嚴重錯誤的作品而被廣大讀者冷落,其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字也逐漸被人們淡忘。 《鋼鐵》一書被作者的母國批判,根據大陸《同舟共進》2009年第二期刊登的書名盛禹九的文章《真實的保爾》一文,1991年蘇聯解體後,《鋼鐵》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受到了批判。人們認為,這本書歪曲了歷史,違反了「生活真實」。從大的方面來說,《鋼鐵》所描寫的1915年至1932年這段時期,是烏克蘭與俄羅斯各族人民經受著劇烈社會動盪的年代,接連不斷的國內或對外戰爭,黨內多次的鬥爭和清洗,給人民和黨帶來了巨大災難。
然而,《鋼鐵》對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只有簡單、傾向性的敘述,缺乏客觀、全景式的描寫;特別是充滿困惑、陰謀、痛苦和悲劇性的黨內鬥爭,成了左派幼稚病者和斯大林路線擁護者高唱凱歌、節節勝利的過程,這些人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災難卻被迴避開了。更重要的是,《鋼鐵》把當年為了實現烏克蘭獨立而戰、烏克蘭的民族英雄西蒙彼得留拉描寫成為無惡不作的「匪幫」,這是今天的烏克蘭人民難以接受的。
作者說了假話
《鋼鐵》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曾如此說道:「我在這本書裡講的完全是自己的生平」,「書中對真實性所抱的態度是嚴肅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兩卷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也因此,人們相信小說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寫照,奧斯特洛夫斯基就是保爾·柯察金。
然而,事實是,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了假話。《真實的「保爾·柯察金」》一文披露,刊載於2006年11月26日《莫斯科共青團員報》上的記者斯維特蘭娜·薩莫捷洛娃寫的《重鑄的生平》給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保爾·柯察金」。
該篇通訊採訪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外甥女加林娜·瓦西列夫娜·奧斯特洛夫斯卡婭,她的媽媽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姐姐,也是在其晚年照顧他的「保姆」。
據加林娜回憶,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於軍人家庭。父親阿歷克賽·伊萬諾維奇參加過巴爾幹戰爭,在戰鬥中表現英勇,曾被授予兩枚格奧爾基耶夫斯基十字勳章。媽媽奧爾加·奧西波夫娜出生於一個捷克林業局主任的家庭,是一個非凡的女性,會講6種語言,而且寫過詩……(尼古拉)根本談不上是出生於無產階級家庭」。
「尼古拉(在《鋼鐵》中)把自己的哥哥德米特里(即書中的阿爾青)加以美化了」,「哥哥童年時在尼古拉心目中是有很高威望的,但是很快他們就交換了角色。長大以後,意志堅強、性格直率的尼古拉扮演了大哥的角色」,「舅舅是個溫柔的人,不希望鬧事。看到有人發生衝突的時候,他總是力圖躲在一旁」。
與之相對照的是,《鋼鐵》中的保爾柯察金出生於窮苦家庭,當過司爐工,在哥哥阿爾青的影響下參加革命,入團入黨,參加紅軍,在戰場上受重傷;復員後參加過「契卡」工作,擔任地區共青團的領導;由於勞累過度和舊傷復發,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又以驚人的毅力在病榻上進行創作……
還有,讀過《鋼鐵》一書的很多人都記得保爾的初戀情人冬妮婭,一個青春煥發的少女,後來成了「酸臭的」闊太太。但真實的情況是「柳博芙·鮑利謝維奇(冬妮婭原型)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謙虛的女性」。她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思想進步,十月革命後「擁護蘇維埃政權,當了一名教師,丈夫遭到了鎮壓,再也沒有嫁人」。她很珍惜和「保爾」的一段感情,「保爾」去世後,曾專程看望加林娜一家。
而書中描寫的與癱瘓的他共同度過最後歲月的達婭,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結婚後沒過幾年就離開了他」,後來嫁給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哥哥。真正照顧他的是他的姐姐。
加林娜還告訴記者,檔案資料顯示,「奧斯特洛夫斯基曾受過法庭的審判。在內戰年代,他曾拒絕參加對白軍的射擊,也反對『肅反』運動。那些曾經與他並肩殺敵、交情深厚的戰友,很多都沒有逃過被逮捕、遭槍斃的厄運,這對於原本體弱多病的他,不啻於沉重的打擊。依他的性格,他絕不會選擇沉默……」「尼古拉一直都對新經濟政策存有異議。」
「媽媽不止一次的說過,他(尼古拉)在朋友面前經常承認說:『我們所建立的,與我們為之奮鬥的完全兩樣……』」但《鋼鐵》書中傳遞的是其對蘇共的無比忠誠。
加林娜曾有機會與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朋友阿納托裡·索爾達托夫談過一次話,阿納托裡承認說:「如果科利亞(尼古拉的暱稱)不是在1936年去世,稍後一些時間就會有人『幫助』他離開人世」。這說明當時蘇共內部已有人對其不滿。
從加林娜的回憶中可以看到,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還是比較矛盾的:他參加紅軍,卻「拒絕參加對白軍的射擊」;他從事「契卡」工作,可又反對「肅反」。這說明他多少是了解蘇共的殘酷的。此外,書中的他對蘇共無限忠誠,但生活中的他卻抱持懷疑。
為什麼書中說了假話?
據披露,起初,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初稿「完全寫自己的生平」,但幾次投稿均被退回來,最後投到了青年近衛軍出版社。編輯部發現其中許多素材有用,於是派人與他合作,並對《鋼鐵》做了重新修訂,奧斯特洛夫斯基成為了「一個人和革命者的典型」。
《鋼鐵》一書修改出版後,奧斯特洛夫斯基感覺到,書中主人公保爾與他本人的實際經歷有著很大的反差。為了消除當時報刊界對「《鋼鐵》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自傳和生活史」的誤解,他在《我的創作經過》一文中特別聲明:「這是小說,不是傳記,這不是共青團員奧斯特洛夫斯基傳」,「我的小說,首先便是藝術作品,其中我運用了想像的權利,在小說的基礎上放了不少實際材料」。
但令人費解的是,在《奧斯特洛夫斯基兩卷集》中,卻出現了這樣的說法:「我在這本書裡講的完全是自己的生平」,「書中對真實性所抱的態度是嚴肅的」。
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奧斯特洛夫斯基內心的矛盾再次可見。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蘇聯當局的有意篡改。
不可否認的是,《鋼鐵》出版後給奧斯特洛夫斯基帶來了巨大的名和利。他再接再厲,開始寫另一部小說《大雷雨》,書中描述一個紅軍軍團如何英勇的作戰,但實質是在美化紅軍燒殺擄掠的行為。
在《大雷雨》第一卷完成後8天,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走到了盡頭,終年32歲。《大雷雨》的創作也隨之終止。
結語
在奧斯特洛夫斯基離世前幾個月,旅蘇的法國作家紀德來看望他,奧斯特洛夫斯基一次一次的不讓他離開。紀德在後來寫的《蘇聯歸來》中記錄到:「當我要和他道別時,他連忙從床上抬起頭來,急切的說著什麼,我不得不走近他,親切的和他說話,如是很多次,我們才得以道別。」
奧斯特洛夫斯基想要說什麼?紀德沒有透露,但或許他是想表達他內心的苦悶,表達當他發現自己為其奮鬥的理想結果是相反後的痛苦……極有可能,在走向生命終結的那一刻,奧斯特洛夫斯基也並沒有像他書中的那段名言所說:每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相反,他的心中或許是惴惴不安。因為散發著魔性的《鋼鐵》在其生前死後不僅毒害了眾多蘇聯人,也毒害了眾多中國人。如今,這樣的「紅色經典」在蘇聯解體後已被唾棄,知曉了真相的中國人難道不要將其拋棄嗎?#
責任編輯: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