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8月05日訊】當中國各地對「租購同權」所採取的不同行動仍飽受質疑與詬病時,北京似乎要迎難而上,最近勇敢的邁出了「共有產權住房」的新步伐。北京市住建委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政策「通過實行政府與購房人按份共有產權方式,政府將其持有的部分產權的『使用權』讓渡給首次購房人,進一步降低了房屋出售價格」。
有關領導所說的想要「降低房屋出售價格」的意願,陸媒用大白話做了更清晰的解讀:「這些房子與自住房類似,都是衝著『剛需』去的」;「如果你手上錢不夠買普通商品房,又不想住公租房,那麼這種共有產權房恰恰適合你,解決你的住房困難」。這番漂亮話聽起來的確十分入耳,但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疑點重重。
其一、中國的房價飛漲了近20年,尤其是在北、上、廣、深的發展勢頭,則更是遠遠超出世界水平。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最大的地主——政府賺了,跟政府合謀的開放商賺了,甚至能買到經濟適用房、廉價房等政府福利房的關係戶,也占得了不少便宜。然而不難發現的是,又有誰理過那些始終不受體制保護、也沒有關係和門路、只能憑藉自己的血汗買房的「剛需」?這種狀態持續了那麼多年,如今居然冷不丁提出要照顧「剛需」,豈不怪哉?
其二、「手上錢不夠買普通商品房」的慘烈現實根本就不是中國一小撮人的不幸遭遇,而是甚至包括中產在內的中國最大一部分群體的「眾生相」。中國人連普通的商品房都買不起,不是因為他們沒本事,更不該認為,中國房價跟發達國家一樣高,不過是一種正常狀態。要知道,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與城市,其房價相比居民收入基本都在10倍以下,而中國則普遍高達20倍。北、上、廣、深自是不必說,三、四十倍都不在話下。
這樣看來,在中國能當上「剛需」,或許還是幸運的,至少有父母拿出攢了一輩子的積蓄來幫襯。更多的無房可住、居無定所、吃了上頓愁下頓的人,怕是連「剛需」都當不了。我們不禁要問,面對這些真正的、為數眾多的剛需,「共有產權住房」又能解決多少問題?儘管政策規定,這類「住房項目的銷售均價,應低於同地段、同品質普通商品住房的價格」,但最後的價格究竟會低多少,政府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數字。
其三、那句「不想住公租房」真的能反映出中國「剛需」們的心聲嗎?從過往被發現的經濟適用房小區內外都停滿了高檔轎車的奇葩景象中,「剛需」們或許早已看明白,政府賜予的福利向來都是給內定的對像的,若非裙帶、關係戶,就算每天做夢都想住上福利房,恐怕也是很難如願的。無論是搖號,還是按條件來進行選擇,若一切都只能是內定,就永遠輪不上真正的「剛需」。
此外,從上述這些疑點中,我們其實不難看出,政府對「共有產權住房」的執行仍抱著十分猶疑的態度。政府盤算的是,如果購房者不用購買整套住房面積,而只需按照與政府分攤的比例來支付其中的一部分,那麼,這一比例究竟要定在多少才不至於讓自己吃虧?若想了解政府的心思,首先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在中國,對於任何形式的房地產開發,政府都是有所圖謀的。長久以來,掌控著土地所有權的政府,其所得收入的最大頭就體現在賣地上,其次則是與房地產有關的稅收。
不少經濟學家在分析中國房地產現狀時,已經把賣地的收入視為稅收的一部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無論任何名目的稅收,最終都將全部納入房價中,讓買房者來承擔。這也是中國房價之所以高的離譜的最關鍵原因。因此,如今在「共有產權住房」的項目上,房子本身的價格低於周邊多少,才能吸引更多的所謂「剛需」來買;購房人要支付多少比例的總房價,才能讓政府在房價提升空間有限、地價無法一漲再漲的局限狀態下,仍能獲取較豐厚的收益等這些直接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問題,都會牽動、甚至撕扯著政府那顆不甘心讓利於民的心。
在一黨獨裁、強權壟斷市場的中國,政府自己當著地主、操盤著整個樓市,或許早已不再是令人感到新奇、意外的現實。儘管如今,當我們看到政府仍在規定,有資格購買此類「福利房」的「剛需」首先是本市戶籍,然後才包括有穩定工作的非本市戶籍,因此有人會認為,此舉受到了「戶籍制度」的影響。然而,我們更應該看到,靠賣地維生、靠從房屋買賣中狂征暴斂的政府真正關心與在意的,其實是如何保障自身利益、不讓人「動了奶酪」的問題。
如今,被政府相中的「剛需」看似得到了「優先購買權」、「與政府分攤房價權」,但其實,他們仍將無一例外的繼續充當新一輪樓市價格戰的炮灰,為政府哄抬出來的高房價買單。從5年之後,這類購房者可按市場價購買政府的份額來看,「共有產權」不過是政府通過限制戶籍來製造「機會難得」的假象、通過變相降低「首付」來吸引更多人買房的策略而已。對政府來說,這是給自己創造的、再次對民眾進行盤剝、掠奪的大好時機。#
責任編輯: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