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辦企業 清華副校長:才華用錯地方

人氣 2068

【大紀元2017年08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高亦清採訪報導)中國知名高校幾乎都有校企,熱衷所謂將高科技產業化。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曾發文稱,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則是把其才華和智慧用到了錯誤的地方。

財新網最近發表了施一公的相關演講稿。施一公說,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就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學生進校後就想就業,就是引導他們往掙錢多的領域去鑽。管理學在清華、北大、在整個中國都很熱,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事情。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都想去金融公司,這是大問題。每個學校都用就業指標考核,這對大學有嚴重干擾。

他認為,大學辦好了自然會就業,不能以就業為目的來辦大學。專科學校是培養專業人才,但大學是培養國家各個行業精英和領袖的地方,不能混淆。如今大陸GDP全球第二,但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排在20名開外,就是因為缺乏創新人才。

施一公還表示,術業有專攻,讓只懂基礎研究和教育的人才去做經營管理,辦公司、當總裁,這是把才華和智慧用到了錯誤的地方。人不可能一邊做大學教授,一邊做公司的管理人員,一邊還要管金融。應鼓勵科技人員把成果和專利轉讓給企業,只能以諮詢、顧問的方式參與,但讓他們自己出來做企業就本末倒置了。現在的大學基礎研究能力太差,根本就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

他提到,我們太強調學以致用,國家太強調成果轉化。

而成果轉化是中國教育系統的一貫政策。2009年教育部批准的「藍火計劃」,就是由教育部負責實施的,旨在加快高校創新科技成果向社會轉移及產業化,將高校優質科技、人才資源引入企業一線等。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於2015年還啟動全國高校產學研公共服務平台,目前共有500所高校和5萬多名高校專家學者註冊,3000多項科技成果和1000多項企業技術需求上線運行。

教育產業化——江澤民時期遺禍

時事評論員唐靖遠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施一公教授談的問題,其根源在中國大陸實行教育產業化,利用教育資源創收,而不是潛心研究創新。

唐靖遠表示,許多基礎性研究,尖端的、前瞻性的研究,創新性研究,都需要高精尖人才花很長時間才可能取得一點成果,而且還需要這些研究人員來得住寂寞。教育產業化導致很多基礎性的、創新型研究很少有人關注,力量很薄弱。這樣國家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美好前景就很難實現。

唐靖遠說,高等教育產業化是江澤民時期留下的一大禍害,摧毀了知識界能夠出真正的民族精英、大師級人物的最後防線。

唐靖遠認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應該是培養各個領域頂尖人才、大師的場所。但是教育產業化把高等教育教化人的使命全部破壞掉了,高校變得十分功利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全部都是一門心思想賺錢。變異了教育本質。

「教育產業化」所造成的問題,一直為民間所詬病。自江澤民上台,其心腹陳至立上任教育部長後相應搞出「高校擴招」和「教育產業化」。這些直接導致中國教育界亂像叢生,教師素質下降,亂收費、權錢交易、學術腐敗在大陸校園盛行。

責任編輯:李穹

相關新聞
【亂象剖析】教師為何不再傳道?
李克強主持座談會 施一公「搶」了葛優的台詞
清華北大等29所中管高校被專項巡視
大陸藝考黑幕頻曝光 多省高校老師獲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