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7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報導)就過去十年的角度來看,投資美國顯然比投資中國賺更多。從2007年夏天到2017年夏天這十年間,中國最大的ETF基金iShares中國大型股基金(FXI)的價格幾乎在原地踏步,但如果投資人買的是美國標普500指數基金,雖然中間經過了金融風暴的摧殘,但最後卻可大賺64%。
10多年前,西方許多專家看好中國超英趕美的趨勢,商業大亨也不能免俗,其中美國最知名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Starbucks)總裁舒爾茨(Howard Schultz)在2005年春天誇口說該公司2008年在中國的連鎖店數量將超過美國,但時至今日這個預言仍未兌現,美國的連鎖店數仍是中國的四倍之多。
若要解釋這個矛盾現象,鑽研比較兩國之間的GDP增長差異是不得其門而入的。在2007年,中國的GDP是2.66萬億美元,約略今日美國加州的規模,而美國當時有14.5萬億美元,是中國的5倍之多。今天,中國的GDP膨脹到11.8萬億美元,增長3.4倍,增幅遠超過美國的27%,且規模也逐漸逼近美國的18.5萬億美元,乍看之下中國在GDP數據的進步上遙遙領先美國。
但為何這十年來從股市的反應和商業的投資趨勢卻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呢?中國在這期間的計劃經濟下,興建了許多大而無當的基礎建設,加上貪腐氾濫和投資效益不彰,其苦果僅是債務呈現爆炸式飆高,股市正好反映了這種外強中乾的經濟實況。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管理公司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辦人兼總裁達利奧(Ray Dalio)三年前透過YouTube網站公開其獨特的觀點,闡述了其題為「經濟機器是如何運作」(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的理論。這個英文視頻迄今點閱率超過400萬人次,顯然其簡單而實用的經濟模型已獲得一般讀者的廣泛迴響。
達利奧認為,經濟是由無數個零部件和無數次的簡單交易所組成,而形成三個主要的經濟動力--生產力的提高、短期債務周期和長期債務周期。傳統的經濟學不太關注個別零部件的供需是其盲點,而要了解需求,則必須知道買方(需求方)的錢是自掏腰包還是舉債而來。
達利奧還提到了兩個商業景氣循環的概念,一個是央行利率升降所引導的5-8年循環,另一個是長期債務推動的50-70年循環。前者已被經濟學家廣泛討論,但後者卻乏人問津。
長期債務循環的去槓桿化需要債務重整或銀行端打消壞帳,讓財富從富人手中轉向窮人,同時央行還須不斷印鈔救市。達利奧相信今日的世界已到了70年債務去槓桿化的末期。
自2008年以來,全球增加了超過50萬億美元的新債務,在新興市場中新債務占GDP比例增加最大者則是中國,目前已快速攀升至250%,這個現象過去曾發生在日本資產泡沫後期,其後日本已用了25年的時間解決債務麻煩。
達利奧在視頻的最後提醒讀者三點,首先是不要讓債務的增長速度超過收入,因為債務最終將把你壓垮,第二點是不要讓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因為這會最終使你失去生產力,第三點是盡一切能力提高生產率,因為生產率在長期內起著最關鍵的作用。
如果套用達利奧的模型來解釋中美之間這十年的經濟消長便可發現:中國在創造GDP神話的過程中只讓債務徒增,但民間卻沒有相應地提高生產率,長期的競爭力已相對流失。反觀美國,雖然政府沒有推出好大喜功的基建工程讓GDP暴增,但民間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卻持續高漲。
從凱度(Kantar Millward Brown)發布的2017年全球品牌前10大排名中,中國企業僅一家入榜,美國在這項數據中則囊括了9家,便可窺見兩國民間企業競爭力消長的端倪。
再者,如果達利奧所說的當前全球已走到了70年債務去槓桿化的末期真的應驗,下次全球經濟風暴最可能引爆點或許是中國的債務危機,而不再是2008年引爆次貸風暴的美國。#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