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7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同德國報導) 7月2日至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共評定出21項新的世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同時批准了5項遺產的擴展或調整。其中包括5處自然遺產,20處文化遺產。中國青海的可可西里與廈門鼓浪嶼榜上有名。讓我們去看看這些新增的世界遺產有何獨特之處。
不准女人登陸的日本神秘小島
日本「神宿之島」位於距離九州島本土約60公里處。據《日本書紀》記載,該島的宗像大社沖津宮是海之女神坐鎮之處。在4至9世紀期間,為了祈願日本本土與朝鮮及中國之間的海路安全,曾在此處行大規模的國家祭祀活動,大量來自海外的珍寶作為祭祀品被埋入地下。二戰之後,這裡出土了銅鏡、黃金戒指、朝鮮半島的馬具、通過絲綢之路運來的玻璃製品等共計8萬件供奉品,全部被定為國寶。
這座神秘的小島是日本古代的祭祀場所,自古以來都有一個禁忌,即不准女性上島,也不准吃四條腿的動物,未經神職人員允許,不得擅自離開。全島除了宗像大社沖津宮的神職人員外,沒有其他居民。每年5月27日那天,最多允許200名男性在海中沐浴淨身後方可登島,以紀念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中犧牲的水兵。任何人都不能帶走島上的一草一木以及透露島上細節。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島保留了古代信仰及東亞交流的實樣,展示了祭祀演變,幾乎無人工破壞的痕跡,故而授予世界遺產稱號。
宗像大社一名發言人說,除了每天要到沖津宮祭祀的神職人員之外,沖之島基本上禁止人員進入,不光是女性。對女性遊客的禁令並非性別歧視,而是考量到女性渡海到該島具有危險性,是為了保護她們。
德國冰川時代的洞穴
科學家認為,在冰川時代後期,現代人首次於43,000年前到達歐洲,其中的一處定居點位於今天德國南部的施瓦本侏羅山。從1860年代起,在六座洞穴開展的考古工作發掘出了43,000年到33,000年前的古老遺蹟,包括小型動物雕像(洞獅、猛瑪、馬、牛)、樂器、首飾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半人半獸小雕像以及一個女性形象的小雕像。這一考古遺址是世界上最早象徵藝術的見證,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人類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法國塔普塔普阿泰文化遺產
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位於太平洋深處,分布範圍2000多公里,與任何大陸相距都有數千里之遙。
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可能是地球上最後一處人類社會定居之地。科學家相信在公元前1500年前,土著人發現了它。1595年西班牙人首先到達,1880年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土著逐步被同化。
但在賴阿特阿島(Raiatea)仍然保留了土著人的文化遺址,該島上的塔普塔普阿泰地區(Taputapuātea)位於波利尼西亞三角的中心,這個三角地帶是太平洋上一塊群島區,遺址包括兩座綠林掩映的山谷、一片瀉湖與珊瑚礁以及一帶海域。
在這片文化及海洋景觀的中心,座落著塔普塔普阿泰毛利會堂(marae),一個具有政治、禮儀和喪葬功能的建筑。其突出的特點是鋪磚的庭院,院子中心放置了一塊大石頭。毛利會堂遍佈波利尼西亞群島,是生者與逝者世界的交匯之所。塔普塔普阿泰是波利尼西亞原住民(mā’ohi)千年文明獨一無二的見證。
丹麥格陵蘭島庫加塔文化遺產
北極居然也有農民,也種菜種草放牧。格陵蘭島上的原住居民是以狩獵採集植物為生的因紐特人。10世紀左右,冰島人遷入。根據北歐史詩記載,紅鬍子埃里克因為謀殺罪而從冰島流亡至此,給該島取名格陵蘭,意為「綠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最終約有4,000名北歐移民來到這裡。12世紀時,在島上甚至還建了一個天主教堂。但五百多年以後,北歐人的定居點在15世紀突然消失了。到了18世紀,北歐人重新遷入格陵蘭島,當地又出現了牛羊等農牧業。
如今,格陵蘭島最南端的庫加塔,由低矮的群山、峽灣和群島組成。夏季時青草綠綠,開滿了亞寒帶植物花朵。該地區留下了早期居民的農業、牧業及狩獵業的文化遺址。因紐特人的遺址主要位於沿海和群島上,有草皮屋、帳篷基地、石頭肉窖、狩獵床和墳墓等遺物。北歐人則留下了眾多建筑的石頭地基與一座保留相當完好的石頭教堂,教堂山牆高五米,約建於1300年,風格與與北蘇格蘭及挪威的石頭教堂相似。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這一景觀見證了北極地區最早出現的農業活動以及北歐人在歐洲以外的定居擴張。
責任編輯:王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