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不給錢」的慈善與「只給錢」的慈善

人氣 445

【大紀元2017年07月26日訊】這兩天,大陸某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文章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文章介紹的那位從英國來中國做慈善的「暖男」托尼正是大家所關注的焦點。「他是英國年輕富豪,一個事業豐收的人生贏家,可他不顧親友反對,賣車、賣房、賣掉公司」,「就是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做些善事」。

「在3年多的時間裡,他走遍了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羅馬尼亞……他在巴黎做過義工,到意大利給流浪漢做過飯,給意大利、羅馬尼亞的孩子捐贈了價值1000萬人民幣的醫療器械與生活用品」,然而,當他陰錯陽差的來到中國,看到一位向他乞討的老太太時,他卻遲疑了。最終,他並不沒有按照老太太所期待的,施捨她一些錢。

他在一次講演中回憶此事時說道,「我的習慣不是給錢,我比較喜歡做事情」。或許,這句話在不少中國人看來,就是摳門兒,就是不願施捨。然而,對托尼本人來說,這種不願直接的施捨錢財,並不意味著拒絕幫助別人。恰恰相反,由於在中國邂逅了這樣一位乞討者,托尼竟義無反顧的留在了中國,他要做的是,「為這些無家可歸的人提供免費的餐飯」。

不解其中意味的中國人或許還會說,做飯誰不會?做飯能花幾個錢?若用金錢來衡量餐飯,的確值不了幾個錢。但難能可貴的是,托尼簡單的想法並非只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自此以後,他堅持每週日,在教堂外發包子,然後,一週三次……」這份持久的愛心卻是無論如何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流落街頭、忍飢挨餓、飽受歧視的中國人,「從他手裡接過熱騰騰的包子時,都綻放出了感動而滿足的笑容」。而這樣的笑容決不是靠施捨錢財換來的。

此時此刻,或許有中國人開始被感動、被溫暖,但仍阻擋不了中國有關部門的提防和質疑。有人責問他,「發包子錢從哪兒來,背後有沒有人?」「你來中國有什麼目地?」儘管他後來被迫隱居山中,然而沒住半年就被當地部門領導叫去談話,繼續責問他「你在山裡做什麼?」「你究竟為什麼來中國?」 我們不禁要問,如此單純的、不靠施捨錢財而為的善行就一定是別有用心、另有所圖嗎?那些原本吃了上頓、愁下頓的乞丐,面對好心人的施捨時,只要錢、不要吃的,豈不是更奇怪?這樣的勢利、見錢眼開,又是誰教會他們的?

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在中國,這些勢利的乞討者還真培養出了一批「只給錢」的「慈善家」。同樣是在這兩天,陸媒報道了一位「熱衷於慈善事業」的中國男人。「孝敬老人、幫助貧困人員、給受災地區捐款,很多急需愛心援助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善事一做就是27年」。雖然他做的善事不少,年頭也不算短,但這些善事基本都可以用「只給錢」這一項來進行概括總結。

比如說,他「每年回家過年,都要和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一起吃飯,並且親手給老人們每人發一個紅包」;「出資100多萬元在家鄉全州建大型養老院」;「出資100萬元,為村民們建起了一座移民新村」。比如說,「一次性捐贈50萬元,用於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醫學學生」;「又一次性向廣西大學捐贈200萬元,獎勵那些起到榜樣作用的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幹部以及為學校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這裡的主題無外乎兩個,即養老和資助貧困學生的問題。有人願意做並不是壞事,但關鍵是,這類問題本該是政府的應盡之責,是能經由財政撥款來解決的。個人的善行又怎能取代政府的職能呢?從媒體的報導中,我們看到,上述的這些「施捨」都是在與當地政府部門協商後進行,豈不更讓人起疑?政府指導也好、協助也罷,自己的位置沒擺正不說,背後又是否跟人收取了「指導費」、「協助費」,也就更難說了。

而這位中國的「慈善家」所行的善事,不僅涉及養老、資助貧困生等社會保障領域,甚至還包括面臨特大災害的救助工作。在受洪災侵襲之地一共有40戶受災群眾,他現場給每戶捐了500元;比較嚴重的,每戶捐了1000元;在另一地「看到大片水田被摧毀,糧食顆粒無收」,他又捐出4萬,還給這裡的每戶災民捐助1000元。至此,「他帶的10萬元現金就此全部捐出」。照理說,受災的問題應由「紅十字會」以及當地政府來合力解決;如今,卻由一位慈善人士來「全權負責」?這到底是他在喧賓奪主,還是說當地政府不管不顧?

有意思的是,若給這位仁兄的捐款行動加上一個準確的標題,用「沒事兒撒錢玩」就再合適不過了。我們很難想像,困在洪水之中,饑寒交迫、甚至失去了至親的災民在接到幾張應不了任何急的鈔票時,臉上究竟會流露出怎樣的表情?就算在一般的場合,「撒錢」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只是「擺闊」而已,跟真正意義上的慈善相去甚遠。難道說,這位仁兄的「善」真的是明碼標價的?非得要靠這一張張撒出去的鈔票來計算、衡量?

與他「擺闊」相呼應的,還有媒體版面上登載的三張此人行善的照片。而其中,有兩張都是他給老人捐錢時的合影。就這樣,媒體還在誇他「做善事很低調,做人很低調」。如果說,只一味撒錢就是「低調」,那麼開篇介紹的那位英國小伙豈不是「張揚」到家了嗎?我們不知道,中國撒錢的這位仁兄所捐出的善款,在無官不貪的中國,是否真能做到專款專用?我們更不知道,養老、醫療、扶貧等這些對於政府來說,都被視為老、大、難的問題,是否真會因為一位大款的捐贈而有所改善?

相比之下,我們卻看到,英國小伙托尼從給乞討者送包子開始,直到十幾年後的今天,在中國建造了第一個慈善廚房;從送食物、送棉被、衣服的「授人以魚」開始,到幫助殘疾人找工作而最終做到了「授人以漁」;從最初孤身一人到如今有11000名志願者跟隨在他的身後;這位堅持「不給錢」的慈善家,僅憑一顆愛心和切實的行動所成就的善舉是有目共睹的,而更重要的是,這些成就沒有任何一件與土豪般的「撒錢」有關。#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警告:謹防虛假慈善機構欺詐募捐
【熱點互動】郭美美炫富 假慈善現形
【專訪】悉尼Crews牧師熱衷慈善事業四十載
【轉動台灣】慈善家李麗裕:不管怎麼忙 都會想到別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