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杉編譯報導)你是願意選擇成為雞頭呢,還是更願意選擇成為鳳尾?一項新的調查顯示,美國人和中國人在這兩者的選擇上大為不同。
在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時,你是否會選擇一個較為平凡的地方(小池塘),並在那裡成為表現最出眾的人;還是說,大池塘有大機會,你會選擇一個名聲很大的地方,並在其中成為並不特別突出的普通一員?
據科學研究新聞資訊網站「Phys.org」報導,根據密西根大學最近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歸根結底,每個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將會影響其選擇。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吳凱迪(Kaidi Wu)表示,對於這個問題的選擇,代表了我們將會面對的重要人生十字路口:去上哪個大學,選擇去哪個公司實習和工作……我們最終所作出的選擇將會導致之後的一系列後續結果,並可能將會大大改變我們人生的軌跡。這些後續結果不僅僅是個人的,而且和文化有關。
過去在社會學和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們做出「雞頭還是鳳尾」的決定之後,會發生什麼。而該項研究的設計者則想要更好地了解,人們會如何去選擇。
研究人員在測試了亞裔和美國學生「雞頭還是鳳尾」偏好之後,另外招募了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成年人,並要求他們作出選擇:在排名前10名的大學裡低於平均水平的成績,或者是在排名前100的大學裡高於平均水平的成績。
結果顯示,58%的中國人選擇了前者,歐裔美國人只有29%作出了這個選擇。研究顯示,中國人比美國人更喜歡「在排名前10位大學裡低於平均水平的成績」這個選項。
他們在第三項實驗中重複了這個研究。這一次,他們增加了旨在了解人們作出這些決策時背後推理過程的選擇問題。結果研究發現:「中國人選擇『大池塘』(名校),是因為他們都有著共同的集體認知:不喜歡待在一個『小池塘』(非名校)裡,」吳先生說,「中國人選擇去大池塘的真正原因,是他們比歐裔美國人更看重聲望、名聲。」
吳表示,「這裡得出的結論是,研究人員在描繪文化差異時,很容易以簡化方式將其描述為相互對立的模式:西方——個人主義、獨立性、分析性思維;東方——集體主義,相互依存,整體性思維。但文化實際上是非常複雜的、可相互滲透的、動態的和不斷變化的」。
吳總結說,「我們所做出的選擇就是我們的文化產物。下一次當你們面臨一個『池塘』的選擇困境時,你應該明白的要點是: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正確選擇方式,也不存在一個所謂的唯一理性決定的通用標準。」
這項名為「青蛙,池塘和文化:入門決策的變化」的研究已被發表在《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中。#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