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5月06日訊】2017年頂大訪問學人講座,4月30日邀請目前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研究的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許家馨博士擔任主講人,講述「從臺灣死刑爭議出發談民主審議的倫理」,討論臺灣死刑存廢議題引發之思考論辯。
許家馨首先說明臺灣廢除死刑運動現況,也分享他過往與廢除死刑運動主要成員對話交流的經驗。根據民意調查,臺灣約有80%的民眾不贊成廢除死刑,而主張廢除的推動人士雖然占少數,但其推動能量卻是強大的。
近幾年隨著重大社會案件,如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發生,臺灣死刑存廢議題受到媒體的報導與大眾的關注與議論。許家馨說明,臺灣推動廢除死刑的基本論述為生命是可貴的,同時也希望不要有誤判的情形發生。
他也解說其他國家推動現況,如歐洲國家屬於廢除死刑的先鋒,而美國在死刑存廢議題上,是先進國家中屬於較保守的,目前仍有部分州法律存在死刑及執行死刑。而亞洲的日本則是採取逐步廢除死刑的方式。
在思考死刑存廢議題上,許家馨提出6項思考層次,從道德、違反憲法與否、政策執行的目的與手段、執行死刑的特定政治體及特定共同體等面向,引領聽眾以多元角度思考死刑存廢議題。
他說,多元的思考層次可以創造出與持不同意見立場的人溝通的空間,搭起交流的橋樑,打破二元思考對立的模式。
同時,他指出思考也會受情緒影響,如不同的角度(被害者或加害者),或歷史因素等,將導出不同的意見。許家馨說道,除存廢死刑兩種選擇上,或許也可以透過法律的規範,在執行面上設立許多限制或較嚴苛的審判標準,限縮死刑執行的漸進方式。
從死刑存廢這樣重大公眾議題討論裡,許家馨接著解釋理想的民主審議過程,經過不同社群,如公民、政治、經濟及專家等社群多元的思辯後,議題逐漸去蕪存菁達成共識,進而成為政府的執行政策。許家馨也說,這是理想狀況,如果當某一社群無法發揮功能,議題去蕪存菁的能力就會降低,民主審議的成效也就有限。
演說之後,聽眾熱烈提問,許家馨也就自己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經驗及法律哲學研究等角度,與參與民眾分享及討論。 ◇
責任編輯:馮文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