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透視】中國第一貪不抓 反腐難成功

作者:夏小強

人氣 4757

【大紀元2017年04月06日訊】中共十八大之後,習近平當局在中共內部展開反腐,迄今為止,被公開查處的中共副部級以上官員以及軍隊副軍級以上軍官共計207人,而中層和基層官員落馬人數則以萬計。這些官員無論官職大小,貪腐和受賄金額動輒以千萬計億計,而這些金額還只是中共官方媒體公布的縮水數字,實際貪污數額很可能是天文數字。

貪官越抓越多,貪腐金額越來越大,因此當局稱「反腐永遠在路上」。許多官員在高壓態勢下仍然前赴後繼地貪腐,「十八大後仍不收斂、不收手」,主要的原因何在?

當然,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中共的體制性腐敗造成。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中共官商一體、官商勾結的最高代表江澤民家族仍在盤踞高位,中國第一貪江綿恆仍然逍遙法外。

1994年,江綿恆用數百萬人民幣「貸款」買下上海市經委價值上億元的上海聯合投資公司而開始他的「電信王國」生涯。1999年11月,江澤民親自任命江綿恆為中科院副院長,自此之後,江綿恆打著中科院副院長旗號向國家電信等多元領域進軍,在短短幾年時間,建立起了龐大的家族電信王國。

江綿恆以國有企業上聯名義,入股中國網通,然後,再將中國電信一分為二,分為北方電信和南方電信,把北方電信十個省的國有固定資產白白送給網通。2008年,江家父子將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併,成立新的聯通公司,將大網通、聯通二套人馬歸一。表面上,壯大了國企力量,實際上是將網通、聯通全部歸於江綿恆旗下,變成了江澤民家族企業。

上海灘幾乎所有的上市國企,江澤民家族都有股份。江綿恆先後投資中國網通(CNC)、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上海機場集團公司、宏力半導體、上海微創軟件有限公司、香港鳳凰衛視、上海過江隧道、上海地鐵等數十家上市國有大企業,江綿恆或任副董事長、或任董事,是說了算的後台老板,都有乾股,坐享其成,大把撈錢。江綿恆在上海的董事頭銜多得數不清。

近年來,中共多起轟動國際社會的重大貪污案都與江澤民家族斂財有關,如「周正毅案」、「劉金寶案」、「黃菊前祕書王維工案」 、中國重大金融醜聞「招沽權證案」等,都涉及到江澤民家族天文數字的貪污受賄、侵吞公款。

從江澤民將兒子包裝成官商一體的那天開始,中共就開始加速黑幫化。官商一體,官商勾結,官員跨黑白兩道,搶、占、貪無惡不作;高幹子女、配偶壟斷行業,經商辦企業,瘋狂斂財。

面對如此局面,如果不懲辦「中國第一貪」江綿恆,習近平當局的反腐將難以成功,原因如下:

首先,這幾年來,江澤民基本處於被中共官方「半封殺」狀態,幾經「死去活來」的鬧劇之後,江澤民已經半死不活,可謂「老而不死是為賊」。江綿恆其實已經成為江澤民家族的實際掌控人。

不抓捕江澤民家族如今實際的掌門人,就無法揭開江澤民家族貪腐的巨大黑幕,更重要的是,就無法從根本上撼動江澤民集團在中國形成的牢固的利益格局。這也造成了當局的經濟改革舉步維艱,阻力重重。這也是習近平當局面臨的嚴重的經濟困局。

第二、在中共的體制下,腐敗已經深入骨髓,貪腐是官員在中共官場生存的必需,成為常態。因此,對於普通官員來講,大部分的官員們也都在觀望,都在看著「中國第一貪」江綿恆的現狀和未來。如果江綿恆可以繼續無恙地遊刃於商界,如果江澤民家族貪腐的巨額資產仍然不被清算,這就等於給所有的中共官員,吃下了一顆可以繼續放心大膽貪腐的「定心丸」。這樣就仍會持續貪官越抓越多的現狀,反腐將真的「永遠在路上」了。

第三、對於與江澤民集團家族關係密切的江派高官來講,江綿恆是否被懲辦,決定著這些人的下一步行動。

比如,緊隨江澤民家族的曾慶紅家族、劉雲山家族等,這些圍繞在江澤民家族周圍的不同家族掌控人以及利益集團成員,也都在觀望等待。特別是像劉雲山、張高麗這樣家族的掌門人,位居政治局常委高位,手握實權。江綿恆是否倒台,成為了一個有著重要意義的風向標。江綿恆只要安然無恙一天,他們就會圍聚在江澤民家族周圍一天,對抗和阻撓習近平當局的反腐改革。

第四、江澤民作為江澤民集團的總後台老板,也是江派的旗幟和象徵;江綿恆作為江澤民的長子,也是江澤民家族的現在實際掌權人,也可以說是江澤民集團的實際掌控人。只要江澤民父子不被抓捕,就無法斷絕江澤民集團「東山再起」的幻想和希望。只要有一點點機會,江澤民集團殘餘勢力就會死灰復燃,一呼百應,捲土重來。君不見,薄熙來如今正在秦城監獄,一邊寫著申訴書,一邊等待著裡應外合,做著出獄後大開殺戒的「美夢」。

因此,習近平當局立刻抓捕懲辦「中國第一貪」江綿恆,是採取雷霆肅貪之舉,強於抓捕上百個貪官,是整肅官場,使反腐真正起到效果的舉措,也是振興中國經濟的第一步。

中國第一貪不抓 ,反腐終難成功。#

責任編輯:張憲義

相關新聞
江綿恆馬仔常小兵被「雙開」移送司法
上海官媒連發兩文議貪腐 被指影射江曾
中共前常委們撈錢方式曝光
【特稿】多抓江派貪官 有助中國經濟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