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4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丹報導)100年前,紐約地鐵7號線延長至皇后區的可樂娜(Corona),為沿線的皇后區地區帶來了便利與振興。後來,7號線更延長至法拉盛,為日後法拉盛的發展和巨變創造了「地利」條件。百年7號線,承載著法拉盛的記憶、興起、繁榮,和華人新移民期待。
為了慶祝7號線延長至皇后區100週年,大都會特別開出多彩列車,與乘客共同慶祝這一時刻。
1917年4月21日下午2點,7號車開往皇后區新的終點站可樂娜的首趟列車,從曼哈頓的大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Station)開出。當時,7號線在皇后區增加了11個車站,自皇后區廣場站到可樂娜103街站,當時運送的乘客是每天1.5萬人。如今,7號線在皇后區有22個站,每天服務超過乘客人次超過50萬人,有622趟列車運行,沿線的乘客族裔最多元化。7號線快車半小時就可以到曼哈頓,被稱為「東方快車」。
1927年3月14日,7號線地鐵的終點站延長至法拉盛和時代廣場,當時法拉盛還是一個偏僻而充滿田園風光的小鎮。但是,在1964、1965年「紐約世界博覽會」(New York World’s fair)在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Flushing Meadow Corona Park)舉辦,帶來超過5千萬人次的遊客,是美國歷史上參觀人數最多的世界博覽會,而7號線是前往世博會的主要交通工具。
「當時的7號車,車身是藍色的,又新又靚,而且在皇后區絕大部分的路段是行駛在地上,明亮、舒服、可以看到風景,7號線給乘客很好的體驗,不像曼哈頓的地鐵行駛在地面以下,黑暗、壓抑。」1964年從臺灣來美國留學、在法拉盛生活了近50年的「凱辛娜走廊公園保護會」(Kissnena Corridor ParkConservancy)創辦人吳令華說。
紐約世博會和7號線,使當時前來參加世博會的臺灣人和日本人發現了法拉盛。1964紐約世博會在4月22日至10月18日期間舉行,1965年的世博會則在4月21日至10月17日期間舉行。中華民國也派出了代表團參加兩次博覽會,並在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設立了臺灣館。吳令華說:「來參加世博會的臺灣人和日本人,要找房子,他們發現了離世博會地點不遠,有7號線連接曼哈頓、交通便利的法拉盛,發現這個地方環境好又安靜。」
60年代,臺灣已經有不少留學生來到紐約留學,而且1965年和1976年美國移民配額的改變,使得更多臺灣人移民來到美國。1965年美國移民法取消民族來源制度,實行全球配額制,對於東半球國家的移民配額,規定每個國家每年不超過2萬,這對亞洲移民產生了重要影響,出現了亞洲移民的高潮。1976年取消了東半球和西半球的移民差別,代之以固定配額,每個國家每年不超過2萬名額,優先順序為親屬、美國缺乏的技術工人、難民。由於美國直到1977年才解除共產國家向美國移民的限制,所以在此之前給予華人的移民配額絕大多數都給了臺灣。另外,中華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及於1979年與美國斷交,亦都造成相當規模的臺灣移民潮。
「有了親屬移民配額後,臺灣來的留學生就申請家屬移民,而這時,1960年的紐約都市計畫,已為法拉盛帶來了不少由獨立屋改建的六七層公寓樓。臺灣移民紛紛來到法拉盛找房子,把家安在法拉盛。」吳令華說。
先期來到法拉盛的臺灣移民,在這裡置業、經商,把法拉盛逐漸發展為一個新興華人社區。「人以類聚,物以群分」,90年代及本世紀初大陸移民潮,大陸移民自然也選擇這個新興的華人社區作為落腳點,為法拉盛的蓬勃發展注入更多活力。而連接曼哈頓的7號線,也方便很多生活在其他社區的華人和外族裔的人來到法拉盛消費、辦事。使法拉盛成為一個華人各行各業的中心。
法拉盛人口的激增,也給7號車帶來了沈重的負荷量,上班高峰時段,人多得擠不上,如果遇到故障的話,狹窄的站臺上擠滿了人,非常危險。由於7號線的負荷已到極限,去年,已經醞釀多年的法拉盛西開發計畫被叫停,也是因為民意代表認為7號線太擠了,負荷不起又一輪大規模的居民湧入,可見,7號線對法拉盛的開發與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