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2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金沙/莫琳編譯報導)當我們在斑馬線等待過馬路時,感覺等紅燈的時間好像「永遠」般長久;而到了年底,又驚覺時間過得好快,怎麼一年又將要結束了。雖然大家都知道時間是固定且很有效率地在運行著,可每個人對時間的感覺卻有極大的差異。
古人用「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來形容時間消逝如飛箭般快速;用「度日如年」形容日子過一天有如一年那麼長。感覺有時快、有時慢的體驗累積成我們的人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時間與人生的關係呢?
事實上,沒有人天生就了解時間。初生嬰兒經常日夜顛倒,打亂父母的作息時間,但最終也必須學會配合大人調整生理時鐘。至於我們一到外地或出國旅行就會遇到時差的問題,身體要適應時差的變化。
美國伊利諾大學社會學教授佛拉提(Michael Flaherty)花了30多年收集資料,研究出以下的看法:
感覺「時間過得很慢」
1)遭受激烈的痛苦如酷刑,或強烈的快感,其實激情之類的歡樂不一定就覺得時間過得快。
2)處於暴力或危險的環境之中。例如士兵們身處戰鬥之中,會有時間慢下來的感覺。
3)大家最熟悉的情況是無聊的等待,時間過得最慢。獄中的犯人數饅頭等待出獄的日子是最極端的例子;而職場上,在櫃檯等待顧客上門卻等不到人時,也是挺磨人的。
4)意識不清的時候。比如在迷幻藥物的影響之下,也會感覺到時間變得很慢。
5)高度專注力或冥想可以主觀影響時間的流逝。例如許多運動員在競賽的時候都會感到時間過得很慢,經常打坐冥想的人也會有時間變慢的感覺。
6)受到驚嚇和遇到新奇事物的時候。例如正在學習新技巧或在旅遊中尚未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感覺時間變得非常慢。
感覺時間變慢,通常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也可能有許多事情同時發生。看起來矛盾又很複雜。
感覺「時間太慢」的原因
從時鐘或日曆的角度來看,每個時間單位都是固定不變的,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然而,根據佛拉提的說法,時間單位卻會因人類「經驗密度」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說,每個時間單位攜帶的客觀和主觀的信息量不同,感覺上時間就會不同。
客觀上來說,一名士兵在戰鬥中許多事情都在發生,時間單位中的「經驗密度」會很高,然而困在牢房中的囚犯明明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但是他的經驗密度卻是同樣的高,為什麼?那是因為主觀上這名囚犯的「空洞時間」 充滿了自我的情況和眼下的環境,想著情況有多糟,多麼希望出去,甚至他的意識可能完全集中在時間過去得多麼慢上面。
因此這個謎題的答案就在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注意力之間的關係。環境越不尋常,我們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時間單位中的「經驗密度」就越高,結果就是時間過得越慢。
時間像閃電
反之,如果每一個時間單位的「經驗密度」太低的時候,對時間的感覺就會特別快。比如我們回憶起遠遠近近的事情時,「時間的壓縮」 就會出現。
通常這種時間的壓縮會在兩種情況下出現。
1)做常規性、熟悉的事務時間過得很快。比方說開車,在學習開車的時候我們需要全神貫注,這時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但是隨著越來越熟悉,開車變成習慣,甚至到了想都不用想,「閉著眼睛都能開」的時候,時間就會變得特別快。學習新技能、熟悉新工作也是一樣。越熟悉,每個時間單位裡值得記憶的經驗就越少,經驗密度也就越來越低。
2)其次就是「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的侵蝕。這種情況在每個人的身上經常發生。我們對日常事務的記憶會隨時間而消逝。例如你記得在上個月的18日做了什麼事嗎?除非那天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否則你恐怕什麼也不記得。時間越久,記憶越模糊。等到問你兩三歲發生的事情時,很少人能夠記起任何事。時間單位沒有變,可是「經驗密度」已經遭到「情節記憶」的侵蝕,時間壓縮到幾乎不存在了。
如何善用時間?
通常十分鐘依舊是十分鐘,我們並不覺得時間過得太慢或太快。例如和某人約定十分鐘後見面,不用看鐘錶也能夠在十分鐘左右到達會面的地點,因為我們已經學會將經驗翻譯成時間單位了。大多時候,我們都具有這樣一致性的經驗,既重複又可以預料,合乎社會的規範。也就是說,每個時間單位的「經驗密度」幾乎都一樣,我們很容易掌握十分鐘內會有多少經驗。
除非突然發生天災人禍,比方槍擊或車禍,那時充滿驚嚇和混亂,時間單位內的經驗密度飆高,可能就覺得時間變慢;或者某天工作特別忙,沒做多少天就黑了,那時覺得時間又變得飛快了。
是「度日如年」還是「光陰似箭」?說到底還是一些主觀上的差異。看完這篇文章,如果你珍惜時間,善用時間的妙法就是專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這樣妳會覺得「多」出許多時間來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每天漫無目的瞎忙,任時間流逝,時間就是飛快消逝了。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