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民主100問》之五:私有財產權利

作者:謝燕益

人氣 320

【大紀元2017年11月13日訊】編者按:2015年7月9日,中共開始密集抓捕、傳喚全國各地的維權律師及其助理。王宇、王全璋、李和平、謝燕益、周世鋒、謝陽、隋牧青、李春富等一批知名律師被捕,有的至今下落不明。謝燕益在被非法監禁553天後,獲釋回家。他在監獄中遭遇了怎樣生與死的考驗?謝燕益親自寫下近20萬字的《709紀事與和平民主100問》,大紀元網站首發此書,將分兩大部分連載:其一為《709紀事》,其二為《和平民主100問》。

16.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意識形態?

答:諸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樣的詞彙,只有當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走進現代文明,在政治上建立了憲政民主制度,有了這個前提之後,才有所謂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左派、右派,自由主義、保守主義諸如此類區分的必要性和條件。即在一個現代文明社會裡是福利多一些還是市場多一些,授予政府責任大一些還是小一些的問題。

而在一個專制社會裡根本不存在這些問題,它還沒有建立一個人民主權的國家,而是一家、一黨、一派、一個少數集團的私物。它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現代國家中在人民之間以及政府與人民訂立的契約當中權責多少的問題,而是權力公有、私有的問題、權力歸屬的問題、人民主權的問題。在專制社會條件下,只有一個問題,即自由民主和極權專制的矛盾。始終只是這兩者的較量,不管變換什麼名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好、人民民主專政、工人階級領導也好、無產階級專政、天天倡導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切為了人民也好,可事實是,權力片刻也不能與他人分享,這個情況不是別的什麼主義,只能叫獨裁主義。

而專制統治者為了達到壟斷權力、獨享權力的目的,經常會編織一些具有蠱惑性的謊言,比如說什麼資本主義的民主是虛偽的,資本主義代議制以及總統選舉都是各大資本財團的利益代言人、利益交易,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實際上一個至為淺顯的道理就是,無論資本主義的候選人其背後是不是代表著資本家財團的利益,但是它至少有兩個以上的政黨勢力、候選人、兩個以上的集團開放競爭,這種競爭起初即使代表著某種利益和立場,但是,發展到後來,各政治勢力即便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也要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討好選民,爭取更大的政治市場。這就必然要求他們為社會、為選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產品,否則他們難於勝選,因此他們不僅要具備相當的行政能力而且也必然需要潔身自好、清廉自守具有相應的道德品格。因此政治勢力、政治人物參與選舉和競爭不必迴避自己的利益訴求,只要按照遊戲規則即可,開放與競爭是最好的防腐劑。當然它不同於一家、一黨、一派的專制政治,後者不需要面向選民公開競爭,只需要暗箱操作,甚至可以搞指定接班、世襲制,它也仍然能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有一個共同的道理就是競爭,比如,市場上只有一家生產方便麵的企業壟斷經營,壟斷企業由於沒有競爭壓力可以肆意向消費者銷售價高質次的產品,而消費者在沒有其它選擇的情況下只得購買,如果有兩家以上的企業生產方便麵,那麼由於消費者可以選擇的原因,生產企業面臨競爭,為了自己的利益,一定會想方設法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為消費者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同理,在政治市場上存在不同的政治集團進行開放競爭,對普通百姓而言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眾所周知,政府和政治是必要之惡,我們寧要兩個小惡霸也不要一個大惡霸,在兩個小惡霸的互鬥過程中人民才有地位!

專制與民主的一個最本質的區別是,一個封閉、壟斷,一個開放、競爭;一個口含天憲,自稱代表人民利益、宇宙真理,無比高大上,好話說盡,壞事做絕;一個做一點有限的事、實在的事,深知人性的弱點,總統也不過是一份工作,政府是必要之惡不是萬能的,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必大包大攬,也不必絕對正確,只是通過民主競爭不斷修正、完善。

在這裡需要重複一下前面的觀點,公有制、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共產主義這些詞彙,在沒有解決獨裁專制以前,意識形態只是一種謊言,具有一定欺騙性。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方便專制獨裁者渾水摸魚。此時意識形態唯一的價值就是打破一切意識形態。俗話說,不怕流氓會武功,就怕流氓有文化。現代的獨裁專制者善於借用一些迂深宏大、似是而非的詞彙、一些意識形態理論矇騙群眾、粉飾罪惡達到他們的專制目的!過去一百年的歷史,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一個結果,凡是所謂資本主義國家無一例外的都持久的繁榮與自由,社會不斷得到完善走向進步與文明,凡是所謂社會主義國家,那裡往往沒有自由,最終都走向政治腐敗、經濟凋敝、不斷衰落最終不得不改弦易轍進行憲政民主改革,放棄原來的意識形態和舊有的政權形式。實際上這並非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爭,而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名義掩蓋之下的民主與專制的對決,民主社會註定將不斷完善進步獲得新生,專制社會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註定要敗亡。

17. 財產權利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及政府的角色?

答:按照洛克的政府論,人類從自然狀態走進契約社會,把一部分權利交給政府,但人的三個基本權利不能交,即生命、財產、自由。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追求既得利益,而是為了每個個體的生命、財產、自由獲得更好的保障與實現。

同時,私有財產是人的各項權利和尊嚴的保障。私有財產是一個事實,造物主將自然資源放在人類的面前,人只需順手向大自然取回自己所需的物資(當然不能過於貪婪濫用權利)。事實上這個自然與人的關係一開始就決定了,人類占有自然資源的天然合法性與正當性即私有財產權由此誕生。私有財產權是一個事實,任何正當的法律只是肯認了這一事實的存在。無論是一隻碗、一口鍋、一棵樹、一頭牛、現金、存款、土地、房子這些財產所屬都是一個自然發生的事實。私有制盛行於世、自然發生無關人的認知、制度,每一寸土地從來都不是政府的。

所謂公有制是人的臆想,而且贊成財產公有制的人並不是願意把自己的財產拿出來分給大家,而是想讓別人的財產通過公有,自己也有一份(茅于軾語)。它違背了基本事實和人性,造成專制統治者通過公有制這一概念掩蓋私有制的普遍性和天然性這一基本事實,然後打著公有制的名義將所有的財產都以國家之名、革命的名義掌控在其手中。私有財產遭到徹底的剝奪後,人徹底淪為奴隸的地位,人的任何尊嚴、自由此時都將無法保障,必須依附於國家和統治者。

為了避免陷於奴隸地位,私有財產的神聖性和天然性必須在法律上加以強調,肯認這一事實,也是對人性的肯認與尊重。否定這個事實的一切政治倫理和制度都是虛偽和違背人性的,也必將造成反人性的高昂成本使社會陷於偽善之境,巧取豪奪開始大行其道,壓迫奴役隨之而生。財產私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將極大調動每個生命個體為了追求正當利益、更大的財富而帶來的生產、創造積極性,形成利人即利己的後果。財產公有制和權力專制只能帶來剝奪壓迫損人利已社會互害的結果,財產私有和權力公有、政治權力競逐才有助於形成利人利己的共贏局面。

眾所周知,政府是必要之惡,是守夜人的角色。人的生命、財產、自由的基本人權是不可讓渡不可剝奪的。一個文明政府的存在不僅不會威脅到基本人權,而且是在基本人權的制度框架下在生命、自由、人格尊嚴、私有財產、信息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這些方面會不斷完善進步。

政府不創造任何財富,政府存在的目的只是履行與納稅人訂立的契約,即政府的職責。政府的權力來源必須經人民同意,授權其管理必要的公共事務。公民個體、企業、社會創造財富並供養了政府。政府由人組成,他們並不比其他社會公民更高明,只是一個職業而已。那種萬能政府論、凱恩斯主義、計劃經濟、國家社會主義,政府插手經濟、社會、思想教育等等各個領域不但無助於社會和公民,反而因權力集團自利性腐敗給社會造成嚴重的低效和不公,誰來監督監督者?無數歷史表明,把政府置於神聖的地位是十分有害的,人是被決定的、被動的、有限的,由人組成的政府首先懂得無法做什麼,再決定能夠做什麼。政府的領導人作為一個具體的人同樣具有人性的弱點,甚至於無法管好自己的家庭、子女和自身的問題,卻妄想計劃一個國家億萬人的生產、生活、物質需要和精神訴求,與其說是一場虛妄和狂躁的烏托邦,不如說是人性的權力慾望。只有每個個體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的需求,無論從宏觀上還是微觀上來說,這種權力的慾望發展下去必將走向反人類和不人道的結果!

中國人民供養著一個至少五倍至十倍於一般正常國家的政府部門,網上有數據顯示中國的官民比例是日本的27倍,僅黨務系統的黨委、紀委、政法委、綜治委、宣傳、組織、文明辦、統戰、外聯、工會、婦聯以及人大、政協等等就是要遠遠大於一個正常的政府規模,而政府、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級組織內部又都有類似的功能職務相對應,比如政府內部有負責紀檢、政法、組織、宣傳等等的職務和機構設置,再加上政府內部因人設事,多少書記、副書記、工委書記、支部書記多少行政首長、副首長、巡視員、顧問、調研員等等各種職務名目繁多,此外,在政府和黨務之外還有各種事業單位的存在。眾所周知,在中國,教育、工商、廣電、文化、計生、建設、司法行政、發改委、工信、房產、市政、食品監督等等這些部門完全是多餘的,相關事業完全可以交給市場並由法律來規範。因為一些部門的存在反而導致權力尋租,造成企業投機現象普遍、市場機制失靈、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設立一些行政部門監管市場,而這些行政部門不僅需要大量納稅人供養而且權力自肥,導致生力者寡、食利者眾的趨勢日益嚴重以及誰來監督監督者的困局。

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一些經濟上的發展成果,毫無疑問,它是中國人民而非政府創造的,而且這一成果是在繁壅重疊的政府管束壓迫之下被龐大的官僚集團壓榨盤剝、巧取豪奪之後的結餘,可想而知中國人的承受力和生命力有多麼頑強。

18. 在現代社會中,人的基本經濟狀況應該如何?

答:在現代社會裡,由於社會化大生產、科技的進步、人類管理能力的提高、物質資源、信息交換共享的成本大大降低, 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加之造物主(大自然)給人類的豐厚饋贈,人類的物質生產、生活資料得到極大滿足。在北歐一些國家,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基本上都實現了全民免費,甚至俄羅斯在一定程度上都做到了這一點。這些國家的公民在上述基本生活福利的保障下,他們的人生主要是憑自己的興趣,為了追求某種人生價值而工作。當然如果物質上想要更加富裕、奢侈的生活也需要更進一步的努力。而這些國家的公民之所以能夠享受上述福利,是由於他們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向社會和政府讓渡了部分資源、權利比如說土地、前人給這個國家累積下的物質資產、文化資產,授權政府管理一些國家的公共項目、資源。

人的生產能力從古代一個普通勞動者通過自己的勞動可以供養一家幾口人,到現在一個普通勞動者可以供養成百上千的人。如果是一個企業家,由於其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在社會化大生產的背景之下,他創造的價值往往又是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幾百倍乃至千萬倍。這也就意味著,在人類社會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時期內,只要少數人甚至極少數人從事勞動、生產活動,社會就可以正常運轉,甚至達到比較富裕繁榮的狀況。事實上,在人類的絕大部分歷史中也的確實現了這一點,只有少數人為社會提供勞動服務,而且他們供養著大量不生產者甚至負生產者(對生產產生阻礙破壞作用者)。這些負生產者通常毀壞、斷絕了大自然給人類饋贈的資源、財產,相當一部人都是不勞而獲者。

在當今中國,如果我們走和平民主的道路,擁有一個民主法治的政府,按照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中國的全體國民也可以享受四項免費,作為條件,中國公民讓渡其地下儲藏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礦、鐵礦、有色金屬、海洋資源、森林資源、部分土地還有累計下的歷史財富。國有企業積累的財富都是全民所有的性質,這筆可觀的財產──自然的饋贈、先天的秉賦和機能可以讓每個人過上十分富足體面的生活。

經濟學裡有一個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的概念,在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幅員遼闊市場廣大的經濟體來看,中國人無論是信息還是各項服務、商品的交易成本均十分低廉,中國人的生活成本在全世界來看應該是比較低的,與此同時每個普通人的收益卻是十分可觀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財富將是十分充裕的。具體言之,當代中國全民14億人口至少可以基本實現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的免費待遇,並且在通訊、交通、餐飲、娛樂等方面的消費價格上應享受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待遇。

遠在1840年時中國的GDP就是當年英國的六倍,是天下第一。對於一個所謂如此勤勞、智慧、吃苦、耐勞的民族,按照其人口基數,它的經濟總量應該至少五倍於美國,中國的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對人類的貢獻也沒有理由不遙遙領先於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國。可是由於制度和人性等原因,財富、資源的分配在現實中極不平衡,大多數人的機會和權利受到某種剝奪與制約甚至形同奴隸,造成窮者恆窮、富者愈富、社會互害的現象,當然這種大多數人的機會與權利被剝奪的不平衡的制度成為少數人獨享特權的條件。(未完待續)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李婧鋮

相關新聞
《709紀事》之廿一:後709時代(1)
《709紀事》之廿二:後709時代(2)
《709紀事》之廿三:誰也逃不過歷史審判
《709紀事》之廿四:最後的出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