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珞:楊與楊

人氣 213

【大紀元2017年11月21日訊】Emma Young (艾瑪‧楊)是一名來自美國馬里蘭州的留學生,就讀於雲南大學。她有幸被選為學生代表在今年的畢業典禮上作講演。她著重指出了在中國四年的學習期間,與自己的家鄉相比,感受到了中國更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更安全的社會環境。

我不知道上面的「新聞」以前是否發生過(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但不難想像,這個場景在將來極有可能出現在中國的校園裡。

艾瑪‧楊和楊舒平,除了同姓之外,她們的經歷和講話就如鏡像一般相同,而且兩國的現場觀眾都會獻上熱烈的掌聲。但也許不同的是來自他們自己國家民眾的反應。中國民眾的反應我們已經深有體會了,那美國會是怎樣呢?可以確定,美國民眾的反應就是沒有反應,因為這件事情一開始就不會成為新聞。就當今來看,美國是一個充滿自信、直面自身問題的社會,而中國是一個過渡敏感、不敢面對現實的社會。

與將近十年前的王千源事件相比,許多中國民眾(至少是網民)似乎還是停留在2008年,思維甚至滯留在極左的1968年,那根敏感的神經始終緊繃著,緊繃到就連一個比喻的修辭手法都看不出來,甚至斷章取義。「Fresh air of free speech「 (言論自由的清新空氣) 中,楊舒平的「清新的空氣「其實無非就是在指代美國更為自由的言論環境。她說的並沒有錯,那些「污濁的空氣」正在腐蝕著每個中國人思想的健康。

在美國,楊舒平能夠有機會在「清新的空氣」中自由呼吸,暢所欲言,不再需要再去擔心因談論「污濁的空氣」而被禁言。畢業典禮如此重大的一個場合,這本是展現中國人自信的絕好機會。可惜極為諷刺的是,這此機會反而被一些憤怒民眾的不自信給毀掉了。

更為諷刺的是,那些網路和媒體的謾駡無非就是認為楊舒平給中國丟了臉,但恰恰正是這些謾駡反而加深了美國人對中國負面的刻板印象──文革式的思想統一與口誅筆伐。看看下面幾個美國主流媒體的報導就一目了然了:

紐約時報,5月23日,文章標題:「Chinese Student in Maryland Is Criticized at Home for Praising U.S. 」(馬里蘭中國學生因稱讚美國而在自己國家遭受強烈批評。)

華盛頓郵報,5月23日,文章標題: 「A Chinese student praised the ‘fresh air of free speech’ at a U.S. college. Then came the backlash. 」(一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稱讚「清新的空氣」。隨之而來的是強烈的負面反應。)

華爾街日報,5月23日,報導的段落節選:「The incident highlighted how nationalist fervor in China can quickly become vitriolic at a time when President Xi Jinping is pushing a narrative of China’s rise on the geopolitical stage that allows little room for ideological dissent. 」 (習近平主席正在極力強調中國在地緣政治舞臺上的崛起,這給意識形態上的異議沒有留下任何空間。與此同時,這次事件突顯了民族主義狂熱在中國如何能迅速變得十分刻薄。)

美國的國家格言是拉丁文「E Pluribus Unum「,英文譯為「out of many, one」,中文譯為」「合眾為一」,當今的中國也是「People’s Republic」,即「人民的共和國」。 兩個楊反應出了中美之間的相同之處,那就是我們都會面對不同的聲音和逆耳的異議。她們也讓我們看到了在面對這些聲音的時候,兩個文化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合眾為一絕非易事,「眾」字中的三個「人」字都各不相同,更何況是一個國家的眾多人民。每天身處在「污濁的空氣」裡,我們的確會有統一的聲音,但那是因為我們都帶著口罩而無法發聲,所以唯一能聽到的就是寂靜。多樣性只有在「清新的空氣」中才能存活。傾聽、理解、尊重和包容,當這些品質能夠飄散在我們社會每一個角落的時候,我們將可以自信地摘下口罩,發出不同的聲音,去大口呼吸「甘甜」的空氣。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楊舒平演講得罪國人 看看美國的公民教育
曾錚:楊舒平畢業演講與兩名北大外教的故事
中國留美女生「辱華」輿論風波的背後
何清漣 :「楊舒平現象」與中國的語境規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