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1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高亦清綜合報導)最近,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向媒體透露,大陸產能過剩等問題還在不斷積累的同時,又出現了民間企業投資活力不足等新問題。有專家認為,中共沒有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據大陸媒體報導,祝寶良認為,今年以來,大陸經濟領域存在的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宏觀槓桿率高企、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過重等問題,到現在不僅沒解決,而且在不斷積累,與此同時又出現了民間企業投資活力不足等新問題。
祝寶良還說,民間投資滑落反映出企業稅費、房租、物流等成本依然較高,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產權保護不力, 民間企業投資信心不高等更深層次問題。
基建投資歷來是中共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近些年超規模地建設了大量效率很低的「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但為了保增長,各地政府仍然在追加投入。
中國經濟學家厲以寧曾表示,前幾年大陸熱衷高速增長,實際上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帶來了資源過渡消耗、生態破壞、產能過剩、低效率等等問題。
專家:中共沒有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法廣(RFI)中文網報導,大陸銀行和國營企業債台高築,目前債務總金額達到3兆億元人民幣。國有企業從銀行拿到貸款後不發展生產卻到股市中炒股,導致銀行與企業債台高築。文章表示,中共對經濟調控的目的並不是要遵循市場經濟的原則,而是為了維護中共的統治。
中國經濟學家茅于軾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曾表示,金融業的任務是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但大陸的金融業不是這樣,它沒有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他說,大陸最需要資金的是中小企業,但中小企業很難得到政府金融業的支持。他們不得不到市場借高利貸,利息高達40%—50%,而國有銀行貸出去的利息不到10%。這些低利息的貸款都給了低效率的國營企業,是大浪費。
學者:大陸忽略了民間個人對金融的需要
美國耶魯大學終身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認為,大陸無論學界還是政界對金融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導致金融只為企業服務,而忽略了民間個人、家庭對金融的需要,造成供給側產能過剩,市場需求側很乏力的不對稱的局面。
陳志武說,在經濟轉型期間要增加經濟增長對民間消費的依賴度,必須把家庭金融、消費者金融等問題解決好,否則中國大陸經濟結構性轉型會非常難。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最近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大陸的經濟其實處在一個危險的邊緣上,這個危險就怕一有些風吹草動,就會發生比較大的事件,甚至會衝擊中共整個體制,包括政治體制。
吳惠林指出,金融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股市、外匯、地方政府債務、土地財政等都會影響金融穩定。過去一年多中共外匯儲備量減少非常多,這一般都認為是資金外逃,也影響著金融穩定。中共腐敗和環境污染問題很嚴重,它解決不了,所以這個政權也很可能說垮就垮。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