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看點】李源潮被貶 高三生為何刺死老師

人氣 24228

【大紀元2017年11月16日訊】觀眾朋友好,歡迎關注新聞看點。沒到退休年齡的中共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十九大」上被踢出局,正常情況下將在明年3月中共兩會卸任。但是我們發現他沒有出現在歡迎川普訪華的高官中,有些意外。有分析說李源潮已經被貶。

川普夫婦到訪,習近平夫婦舉行宴會,兩屆政治局常委共計12人一起出席,這種規格前所未有,而且中方的丁薛祥、劉鶴、劉延東、楊潔篪、蔡奇等也出席了晚宴。

作為國務院副總理的劉延東與國家副主席的李源潮,都將在明年3月卸任。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看到,在川普訪華的歡迎儀式和國宴上,劉延東都在場,而作為國家副主席的李源潮居然沒有出現。

北京政壇已經有傳聞,說李源潮「愉快地表示接受退休安排」,他希望在南京或上海作為退休養老的地點,但是中辦通知他留在北京是最妥善的安排。

時政分析人士認為,李源潮被貶得很厲害。此前李源潮被調查的消息頻頻傳出,有消息說他涉及前中辦主任令計劃操弄選舉,而且他也要對曾主政的江蘇官場腐敗負責。因此對他的去向有各種揣測,甚至有人說他可能會落馬。

****

大陸學校的暴力事件接連不斷地傳出。11月12日,湖南省益陽市沅江三中一名高三的學生羅某用彈簧刀刺死了班主任老師,這兩天成了網絡熱議的一個話題。據說是因為這個學生沒有完成作業,和班主任鮑某發生了衝突導致。

據大陸媒體引述學校保安李唐的介紹說,事發當天正是學校高三年級放週假的時間,卻聽到學校潤玉樓五樓有打鬥的聲響,以為是校外的閒散人員闖進了學校,李唐和另一名保安跑進五樓教師辦公室,發現鮑某已經倒在了血泊當中。

有幾個問題不明白,這個羅某學習成績很好,在班上是名列前茅,沅江三中校長劉坤龍說他屬於「一點就通的那種」,如果是這樣,作業為什麼會完不成?因為這點事就導致殺人嗎?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一個高中學生,為什麼會隨身攜帶彈簧刀?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原因?

羅家的鄰居唐先生認為是高三學生的壓力太大,羅某的父母對他要求太高,尤其是羅某的媽媽管理很嚴格。如果這是真的話,那又是當今的教育體制造成的一個悲劇,或者說一個惡果。

大陸的現行教育體制就是一考定終生,學生只有通過考出好的成績,進入一所好的大學,然後將來找到一份好的職業,有一個好的前途。這是無數大陸學生和家長們的共同看法。

那麼對於學生帶彈簧刀,我們無法得知真實的原因,不過我們可以看到網絡上有很多校園暴力和霸凌的事件,網絡上也有很多的視頻。大家還記得四川瀘州的趙鑫事件吧?趙鑫被同校學生收取保護費,敲詐不成,被幾個人暴力毆打致死,最後從樓上拋屍。這個羅某上學隨身攜帶彈簧刀,會不會是遭遇了校園霸凌?我們不得而知。

據說羅某的父母得知兒子殺了人幾乎要昏倒了。他們從沒看到兒子有暴力傾向,也沒聽到兒子反映過與老師之間有矛盾。羅某的父母多次表示對不起死者及家屬,他們感到非常痛心,願意傾盡所有對死者家屬進行補償。

****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關於學生的事。今年7月份以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利海卡本社區的中國女留學生王新燕,有六次替代他人參加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最近被美國當局給逮捕了。

10月20日,王新燕替他人在波士頓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GRE。她使用偽造的中國護照和簽證,名字是他人的,而照片卻是她自己的。被逮捕後,她被指控簽證欺詐、使用假護照等罪名。

美國教育享有盛名,也有很好的就業機會,受這些吸引,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在美國高校讀書。國際教育研究所的報告顯示,2016—17學年在美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增長了6.8%,達到35萬多人。

那麼有一些外國學生,無法通過美國大學的入學考試,就想到了找槍手,僱用冒牌的人來代考,以申請入學美國學校。今年5月份的時候,四名來自中國的女子為了獲得美國大學入學資格 ,採取了入學考試找人代考,已經受到了波士頓聯邦檢察官的指控。這四名女子中有三人已經認罪,接受檢方提出的以遣返換取不被監禁的條件。

托福考試服務中心發言人托馬斯說,僱用槍手替考騙取高分,損害的是大多數認真學習準備考試的學生的利益。這些僱用槍手的人占用了誠實學生的入學名額。如果通過造假或不法手段獲取分數,那麼,不僅是該個人的分數,來自某特定國家的其他人的分數可信度都會令人質疑。

據了解,中國留學生因為涉及托福代考,從馬薩諸塞州到賓夕法尼亞州都有相關欺詐案件,而每個地方聯邦檢察官會根據事實證據做出不同的起訴聲明。同時美國國土安全部和國務院外交安全局也會加入進行相關調查。

擔任過多年檢察官的戴維斯律師建議,對於想要在托福考試中作弊的人最好三思,因為對自己和家人來說,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大紀元新聞看點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翻牆必看】傳習王暫時放過李源潮
傳李源潮大秘獲釋 指證多名高官向令計劃效忠
秦宜智成質監總局第七把手 或影響李源潮
李源潮十九大出局 未屆退休年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