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也許並不準確

人氣 239
標籤:

【大紀元2017年1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曉編譯報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蛋白質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快速發展,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的新型醫學概念 「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也應運而生。

通過對大樣本人群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等遺傳學信息測定建立的數據庫,加上對不同類型疾病生物標記物的鑑定,可以讓醫學研究者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使得醫生可以針對每個病人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自精準醫學的概念2011年首次被提出後,迅速獲得廣泛關注。甚至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5年的國情咨文中也提到了這個概念,並呼籲推動個體化基因組學的研究。

可是,隨著對精準醫學研究的深入,很多醫療專家也對精準醫學是否能大規模普及表示了質疑。

2016年9月,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血液疾病以及腫瘤專家Vinay Prasad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評論文章說,「精準醫學只讓極少人從中獲益,大多數腫瘤患者可能不會獲益。」

他舉例說,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通過對2,600人的基因測序發現,僅6.4%的人能夠通過靶向藥物獲益。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進行的MATCH計劃,亦發現僅2%的人可通過靶向藥物獲益。因此他認為,通過基因測序來獲取病人的遺傳信息,從而進行靶向藥物的篩選,可能並不能為廣大腫瘤患者帶來益處。

在另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文章中,來自多倫多大學的腫瘤專家Ian Tannock也指出,「僅通過分子手段來治療患者,其帶來的益處仍舊是未知的。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我們對腫瘤的認識,也逐漸深入到分子以及基因層面上,對於某一類癌症來說,如果發生了基因突變,藥物治療的效果會更好些,但對那些沒有發生基因突變的人,其獲利往往有限,並會出現藥物耐受,腫瘤復發等問題。」

而在今年10月發表於《BMC醫學基因組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中心的John Carpten教授更是直接指出,目前有關癌症方面的精準醫學研究可能在實驗方法上存在弊端。

文章中說,目前已知基因組的樣品大部分來自於具有歐洲血統的人,而來自其它大洲的人口,如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等地的樣品只占整個數據庫的一小部分。

由於不同地區人口的遺傳物質差異性很大,因此在研究疾病的遺傳突變時,不同的人口有不同的標準序列。更糟的是,目前作為標準的歐洲人口的基因多樣性恰恰是最低的。因此如果用歐洲人的基因序列作為對照,用來研究非洲、拉丁美洲或亞洲人口的基因突變,就很容易產生偏差。

同時,許多醫院,尤其是不發達國家的醫院,在收集用於研究的腫瘤組織時,並沒有收集相應的正常細胞。沒有從正常組織細胞中提取的遺傳物質作為對照,醫學研究者根本無法辨別哪些是導致癌症的突變,哪些是由於基因多樣性造成的序列差異。

Carpten教授指出,醫學研究者們還必須對更多人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並掌握他們的相關遺傳信息,才能最終使精準醫學真正的發揮作用。◇#

責任編輯:朱涵儒

相關新聞
臺生技月登場  搶攻精準醫學商機
陳建仁:健保應考慮精準醫學
鴻海9.6億買南坦醫療可轉債 攻癌症醫療
仁愛集團9日研討病患安全及精準治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