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10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文君香港報導)有團體進行一項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過半市民並不了解本港「非遺」。團體提出九項建議,促請政府與不同界別合作,推廣、教育和發展本地「非遺」。
「文化力量」在10月初以電話問卷方式訪問了1,109個香港市民。結果顯示,71%受訪者表示聽過「非遺」這個名詞,但只有37%表示關注此議題,當中40%認為對此議題非常了解或比較了解,57%則表示並不了解。
2017年8月,在政府公佈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共涵蓋20個項目(包括之前公佈的):粵劇、涼茶、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宗族春秋二祭、食盆、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紮作技藝、港式奶茶等。事實上,在早年的研究中,推薦了一份480個項目的「非遺」清單。
文化力量秘書長伍婉婷表示,暫時未能關注到其它未列入而有必要列入的項目,但就目前的20個項目都存在要搶救、保護和傳承的問題。很多「非遺」如古琴製作,需要時間、場地和資源,不少傳統風俗和民間工藝正面臨被淘汰和失傳。她認為,保護的過程亦是集體回憶,認識本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過程。
他們提出九項建議,包括將非遺項目列入中小學歷史或社會學科中,政府專項撥款,及與旅遊業合作吸引遊客等。◇
責任編輯: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