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10月24日訊】在眾人熱切盼望下,iphone8 終於開賣了,雖然還是有排隊,但熱潮卻消退不少,也就是說買氣相對淡,是不是反映新產品不受消費者青睞,也就是蘋果已開發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了?這是否因2011年賈伯斯(Steve Jobes)過世,庫克(Tim Cook)接班的必然結果呢?拉娜‧福洛荷(Rana Foroohar)在2016年就給了我們肯定的答案。
她在《大掠奪》(Makers and Takers)這本書的〈導言〉就指出,賈伯斯專注於不斷創造讓人無法抗拒並能改變生活的產品,並對產品成功之後,錢就會跟著進來深具信心。相較之下,庫克密切關注的是「資金」,對資金的操控手法也越來越複雜。自從賈伯斯過世後,即使公司還是賣出數量驚人的產品,但蘋果已開發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
2013年春天,庫克決定要借一百七十億美元的債務,這令人納悶,因為蘋果是世上最有價值的企業,而且已銷售出超過十億個科技裝置,銀行裡已有一千四百五十億美元的存款,每個月還不斷流進三十億美元的獲利。都這麼有錢了,為何還要借錢呢?並非因為公司資金短缺,也不是無法動用現金,而是因為蘋果的財務主管決定「借貸是取得資金,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不管一般貸款的成本如何,由於有一種只對績優公司發行的「低利率債券」,蘋果就能因此大幅節省成本。更棒的是,蘋果不必真的動用它的銀行帳戶,它不像我們帳戶就開在街口某個銀行,而是散布在全球各個不同的地點,包括境外的金融機構。如果這些資金回流到美國,蘋果就得為這筆錢付出很高的稅金,雖然一家正宗的美國公司逃避大筆稅金不太好看,但這的確是它一直細心規劃、避免的事。
蘋果借這一百七十億美元不是要用來蓋新工廠,也不是用來開發新的生產線,而是拿這筆錢來回購股票,豐厚股利,以收買投資人,如此可以刺激公司低迷的股價。至少在短期內,這個策略的確奏效。股價一上揚,就能為同意這種操作手法的董事會成員,以及公司的股東們產出數億美元的「紙上財富」,而庫克本人就是公司最大股東之一。
這家美國最大型的企業,現在已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思考,要如何從「財務」工程而不是「傳統」工程來賺錢。蘋果回購股票和發放股利,已成稀鬆平常的事,此策略讓公司的高級主管和最大股東變得更富有,但長期下來卻扼殺了創新能量,也削減了創造就業的機會,並慢慢侵蝕它的競爭地位,不過,卻刺激了股價。蘋果的經營方式不是特例,不但其它科技大廠,連航空公司也都效法而從事金融遊戲。
如今這股風潮已蔚成全球化,拉娜‧福洛荷以「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來稱呼此現象,亦即華爾街和它的思維趨勢已駕馭美國,不只滲透到金融業,已擴及各行各業,其實全球都已如此了!這種重視短期又高風險的做法,在2008年幾乎翻覆了全球經濟,現在更拉大貧富差距,阻礙了經濟成長,並威脅到人類的未來。
金融思維已在企業界根深柢固,即使最大和最有前景的公司也開始運作得像銀行,如蘋果已開始和金融機構一樣,用大筆現金購買企業債券。前美國聯準會主席(Fed)葛林斯潘在本年7月31日提出警告:40年來從未見的「停滯性膨脹」(stagflation)即將來襲,而令人憂心的資產價格泡沫就是在「債券市場」。要問的是:何時會爆發?#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