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紀委八大「內鬼」幹了什麼

人氣 10872

【大紀元2017年0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曉報導)日前播出的中紀委專題片首度曝光了8名中紀委系統的「內鬼」,其中5人曾經參辦過薄熙來等多起大案。他們或對官員洩露問題線索、通風報信,或在官商之間充當「權力掮客」,總之是一邊查貪官,一邊自己貪腐。

中紀委8大「內鬼」曝光

1月6日,中紀委七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前,中紀委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上中下三集全部播出。該片曝光了紀檢官員貪腐典型案例,總共8名中紀委機關的「內鬼」出鏡,除了已落馬的魏健、曹立新外,其他6人都屬「首度曝光」。

據《南方都市報》梳理,這6人分別是中紀委第十一紀檢監察室原副局級紀律檢查員、監察專員劉建營;中紀委第九紀檢監察室原副主任、原正局級紀檢專員、監察專員明玉清;中紀委第六紀檢監察室副處長袁衛華;中紀委第六紀檢監察室原副局級紀律檢查員、監察專員羅凱;中紀委第十二紀檢監察室原處長申英;中央紀委第八紀檢監察室原處長原屹峰。

劉建營曾參與過查辦薄熙來、白恩培等大要案。但另一方面,劉建營安排家人在私人老闆公司掛職吃空餉、幫家人承攬經營項目獲利,最終自己被帶走調查。

明玉清長期以來與多名領導官員、商人老闆關係密切,頻繁出入酒店,大吃大喝,進行權錢交易。而明玉清的弟弟、兒子等多名親屬和特定關係人也都因此獲得巨額利益。

據明玉清自述,他的官商「朋友圈」有100多人,「這是一種權力、金錢、地位和利益結成的一種鏈條關係。」

袁衛華曾經參與查辦過慕綏新、馬向東、武長順等大要案。但袁衛華一邊想著當大官、一邊又想著發大財,多次拿工作秘密來做交易,透露給對口聯繫地方的官員。在袁衛華到中紀委工作後,他的這種交易為其父承攬到總金額超10億元的工程項目,而袁衛華則要求其父訂立遺囑,寫明「家庭財產全部給大兒子袁衛華」。

據披露,天津市委原代理書記、原市長黃興國,曾趁著袁衛華在天津查辦案件期間,主動與其接觸,請袁衛華喝酒、吃飯,贈送名貴手錶等貴重的禮物,打探武長順案、楊棟樑案的相關信息,同時套取、打探關於黃興國本人一些問題線索,袁都一一奉告。

羅凱和申英則採取更為隱秘的變相套利手段:既不用「打招呼」、也沒有對外吐露秘密,只要在飯局上露露面,彼此心照不宣,就坐收了大量錢財。

他們在各自對口所聯繫的地方,通過飯局把商人介紹給官員認識,扮演著「權力掮客」的角色,由此以超低價購買到多套住房、商舖,收受的金條以公斤論。

中央紀委第八紀檢監察室原處長原屹峰曾參與查辦萬慶良、朱明國等案件。其與商人串供對抗調查,教其妻「演戲」欺騙上級。

該片出鏡的前中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主任魏健,在中紀委內部資歷頗深。他曾處理過薄熙來等多件大案,中紀委形容,他原本是擔任中央的「線人」,負責監察全國的貪官、甚至是不夠忠誠的黨員,但到頭來反成為貪腐官員在中紀委裡的代理人。而魏健負責的區域都是江派勢力活躍的地方。陸媒曾引述消息指,魏健是因為向周永康「通風報信」而導致落馬。

曹立新曾任中央紀委紀檢監察六室三處處長,分管領域包括山西。在調查山西腐敗窩案中,曹立新試圖在中紀委「撈人」反被查,終於2014年5月19日落馬。

分析:習王配合為2017年反腐埋伏筆

1月6日召開的中紀委七中全會上,習近平講話時表示,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下一步要推進「標本兼治」,推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去年12月25日,習當局通過了在北京、山西、浙江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該決定於次日正式試行。根據決定,監察委員會與紀檢合署辦公,由紀委領導,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

在上述中紀委專題片中,劉爽以中紀委紀檢監察幹部監督室主任身份亮相。港媒表示,王岐山點將得力助手劉爽出任新成立的中紀委檢監察幹部監督室主任,就是利用中紀委人員監督中紀委。

時政評論員謝天奇分析,習近平在中紀委七中全會上的講話與王岐山的動作相呼應,強調淨化紀委系統,為2017年的更深度的反腐風暴埋下伏筆,也為監察體制改革及「十九大」人事布局作先行部署。紀委系統在新成立的監察委員會占有主導地位;習、王加強清洗紀委系統,為後續切實掌控監察委提供保障。

另外,目前正處地方換屆及「十九大」代表選舉敏感期,按照規定,紀委系統將負責先行考察換屆人選及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王岐山清理門戶,可通過嫡系紀檢官員從源頭上甄別、清洗換屆人選及代表候選人中江派人物;這樣,習近平可完全掌控「十九大」局勢。

同時,習講話中再度強調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定性「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或進一步影射江派的「終極大老虎」江澤民、曾慶紅。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中紀委被查官員魏健涉周永康案
微信流傳黃興國家族貪腐詳情
天津原代理書記黃興國被罷免全國人大代表
黃興國落馬前一晚被通知開會 再未現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