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1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淨報導)廣西省欽州市農民羅衍宗為十里八鄉的村民義務放映電影十年,近日突然被取消了放映員資格。據稱這名義工影響了「官辦」放映員的既得利益,而後者得到了中共官方的大力支持。
10年義務放映2000多場電影 終被叫停
2007年,廣西省欽州市欽北區板城鎮農民羅衍宗,花500元買了一台二手放映機,在自家門口撐起銀幕,開始為村民放電影。隨後的10個年頭裡,羅衍宗走村串巷,在周圍村鎮放映了2000多場電影。
據陸媒報導,在2016年12月29日的刺骨寒風中,隨羅衍宗幾嗓子「放電影咯!」,欽北區小董鎮中花村的一塊大土坪很快熱鬧起來。但羅衍宗卻沒有了往日的笑容,他心裡明白,只要有關部門不鬆口,2017年元旦後,他就再也不能放電影了。羅衍宗已經被官方取消了放映資格。
這次放映,羅衍宗特意選擇了2007年他第一次放的片子。
10年間,羅衍宗自掏腰包先後購買了7台放映機及幾百部老電影拷貝,光開車走街串巷所耗油費就有數萬元。他從剛開始純粹放映免費電影,到後來幫官方宣傳中共各種政策,他還因此被當地政府表揚過。
「官辦」電影放映員可拿政府補貼
就因為羅衍宗是義務放映,擋了「官辦」電影放映員的道,他突然被取消了放映資格。欽北區文體局放映站官員的解釋是:羅衍宗沒有證件,不合法合規。如果年後繼續放映,將會被查處。
在面對「羅衍宗放映電影已持續了10年,為何直到現在才被叫停?」這一問題,放映站官員說,叫停羅衍宗,他們壓力不小。具體壓力來自何處,這名官員沒有明言。
但有人透露,義務放電影給羅衍宗惹來了麻煩。據說,當地有一些得到官方支持的農村放映員,每放映一場電影,可拿到100元政府補貼,而當他們去到一些鄉村時,經常會遇到羅衍宗已經在那裡義務放電影,利益衝突日益加劇。
中共「主旋律」電影的發展
羅衍宗義務放露天電影被叫停事件經媒體報導後,引來各界評說,其中羅衍宗和讓他失業的官方放映員所放映的中共「主旋律」電影,也成為話題之一。
羅衍宗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和最後一部電影是中共經典紅色「主旋律」電影《小兵張嘎》。《小兵張嘎》拍攝於1963年,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年代,中共由於假抗日,沒有真實戰役可演繹,只能編撰四個小孩玩轉日本兵這樣的虛假劇本,用愛國主義情結來渲染其是抗日主力的虛假形象。
公開資料顯示,從1949年到1966年間,中共官方總共拍攝了700多部類似《小兵張嘎》這樣的「主旋律」故事片,包括《白毛女》、《鋼鐵戰士》、《南征北戰》、《青春之歌》、《紅旗譜》、《地雷戰》、《地道戰》、《李雙雙》、《紅日》、《英雄兒女》、《野火春風鬥古城》、《霓虹燈下的哨兵》等。中共利用電影這種媒體形式「逼真地造假」,俊美的男女演員、詩情畫意的環境氛圍、傳奇般的或史詩性的情節設計,最大限度地達到了烘托中共人物的作用。
為了扩大电影的宣传范围,中共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电影发行,系统建立电影放映队,把宣传触角伸向农村和厂矿基层。1949年全国电影放映单位为646个,到1957年增加到9965个,其中电影院1030个,电影放映队6692个。工会放映队在1954年一年放映114000多场,观众达1.1亿人次。
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國門打開,觀眾的辨別力加強,中共從前編造的赤裸裸的謊言行不通了。主旋律電影向高科技化、精緻化、人情化發展。在所謂「革命歷史題材」的影片裡,創作者刻意製造出記錄片的假相,把具有傾向性的對歷史的陳述假扮成客觀的歷史。戰爭影片注重大場面的表現,以逼真的戰爭幻像令觀眾不願去分辨歷史與敘事。影片中的「革命領袖」被塑造成有血有肉的個人,有親情、愛情和友情,反面人物也不再刻意醜化等。
不過,中共官方近年來創編的抗日劇,劇情過於粗糙,曾出現過手榴彈炸飛機、手撕日本兵、石頭打飛機等雷人畫面,以及「我爺爺9歲就被日本人殺害了」等雷人台詞,遭到大陸公眾不斷諷刺和抵制。#
責任編輯:李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