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祖母告訴我們,月亮上有一棵大樹,一個叫張果老的老人在砍樹上的椏叉,那枝叉卻怎麼也砍不完,砍了左邊右邊長,砍了右邊左邊長。
院裡桂花樹的枝葉間透著清涼如水的月光,月光又倒映在桌上的杯盞裡,銀色的月亮便透過桂花枝清清爽爽印在了杯盤中,似一幅久遠的黑白照片。
桌面上積滿了被我們嗑下的瓜籽花生皮殼,吃剩下的月餅丁丁塊塊地放置在浸透了油漬的包裝紙上,似隱似現的青紅絲是家鄉月餅裡常用的一種讓人垂涎欲滴的配料。我們常問祖母,月餅中為什麼不多放點青紅絲?祖母說好吃的東西要精吃,放多了你就會覺得不再好吃了。
祖母的話語裡總是包含著很多樸素的哲理,她似乎覺得這樣解釋仍不能使我們理解,便從果盤裡輕輕撿起幾粒瓜籽,邊嗑邊為我們示範道:「比如這瓜籽,就得一個一個地慢慢嗑才會感覺味香,你們可看見過誰吃瓜籽把一粒粒嗑好後整把放裡嘴裡?這就叫少吃多香,多吃反而不香了。」
說完祖母又為我們每人面前抓了一把瓜籽,讓我們細細品味。
但那會我卻感覺到瞌睡的厲害,耳畔聽著祖母敘說,眼皮卻上下只打架,朦朦朧朧中似感覺到月亮就像一個巨大的銀盤離我們越來越近,彷彿就頂壓在我們的頭頂上。
真的就像一位老人在上面砍樹,砍伐的聲音宛如深山空谷間幽長的回聲,久久縈繞在耳畔。它沒有傳說中的嫦娥那樣寂寥淒美,但同樣能讓我們著迷嚮往;雖然也沒有玉兔搗藥那樣的神話浪漫,也同樣為我們的童年增添了幾許多彩的斑斕……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祖母走後我們也相繼長大成人,隨著兄妹們紛紛工作、成家,過去一家人桂影下圍坐桌邊、舉家賞月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又是一度中秋月,當我再次翻開辛棄疾的《一剪梅中秋無月》,所讀出的竟另是一翻感觸與省悟:「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雲濕紗窗。雨濕紗窗。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惟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人生有太多坎坷,生活有太多艱辛,即便是親人共處一室也難改變「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面對月圓人難圓的情景也只能去遙看天際,坦蕩面對了。
古諺云:「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又說:「雨打上元燈,雲遮中秋月。」真正遇上如此的氣象也是人所不能左右的。但宋太子趙元儼卻有名句說的好:「但願中秋不見月,博得元宵雨打燈。」
中秋佳節,正值橙黃橘綠,酒香蟹肥,倘若我們能靜下心來獨自品味曾經走過的人生,真誠地祝福親人朋友們幸福美滿事業有成,即便是 「雲濕紗窗,雨濕紗窗」的月不見影,不也是一種情思的寄託與感懷的佳境嗎?
責任編輯: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