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8月24日訊】伊朗著名電影人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簡稱阿巴斯)上個月病逝,享年76歲。2016年金馬影展將選映他八部經典作品,帶新老觀眾走近這位伊朗革命後最有影響力、也最有爭議的電影巨擘。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以廣告起家,因70年代伊朗成立「兒童與青年才智發展中心」中設有電影部門,而被延攬,遂開始以兒童題材製作電影。他於1987年拍出改寫影史的經典作品《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接著在1992年、1994年延伸出《生生長流》、《橄欖樹下的情人》兩部作品,成為「伊朗三部曲」,讓伊朗電影從此站上世界舞台,他在影壇的地位也水漲船高。
本屆影展還有阿巴斯在國際影展大出風頭的名作、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櫻桃的滋味》,以及獲得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與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的《風帶著我來》。透過大銀幕經驗,影迷可以一睹阿巴斯的創作歷程,並從他表現樸實清新、卻能直探電影虛實及人性真偽的高超手法,感受他對影壇的重要啟發。
另外,影展也邀來阿巴斯早年的作品,包括他第一部長片《闖渡客》、影響他創作的紀錄片《國小新鮮人》,以及大膽挑戰電影形式的《特寫鏡頭》。
1.《闖渡客》
(The Traveler, 1974)
阿巴斯首部劇情長片,描述一位偏鄉的男童前往首都,為一圓欣賞足球賽的夢想鋌而走險。影片透過對比男孩純真的夢想和不道德的行為,窺見年少孩童內心世界中的道德善惡。
2.《國小新鮮人》
(First Grader, 1984)
阿巴斯以剛入學的孩童為題材,捕捉他們對未知事物的期待、不安與畏懼的瞬間,鏡頭外傳來師長的諄訓紀律、忠誠和公義的聲音。質問孩童,同時叩問銀幕外的觀眾。
3.《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1987)
該片繼續以孩童為主角,聚焦一位男孩為歸還同學的作業簿而踏上曲折感人的路途,展現了阿巴斯精湛的敘事功力。
4. 《特寫鏡頭》
(Close-Up, 1990)
該片聚焦一樁假冒伊朗名導的詐騙案,阿巴斯得到法院許可與當事人配合,讓騙徒在法庭中對身份真假與電影夢想自我辯護,重現案情。阿巴斯以獨特的呈現手法,大膽挑戰虛構與紀實的界線。
5. 《生生長流》
(Life, and Nothing More…,1992)
1990年伊朗一場大地震重創《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拍攝地,阿巴斯尋找兩名下落不明的童星時,催生了《生生長流》。該片講述一對父子重返拍攝地尋找有關童星的訊息,一路上滿目瘡痍,卻也從災民們身上目睹了生命的韌性。
6. 《橄欖樹下的情人》
(Through the Olive Trees, 1994)
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和《生生長流》合稱為「伊朗三部曲」的《橄欖樹下的情人》,講述《生生長流》團隊來到小鎮選角,飾演新婚丈夫的水泥匠竟與心儀多年的女孩對戲,他決心戲裡戲外都要贏得女孩芳心。該片中,《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兩名男孩也驚喜現身,為三部曲劃下句點。
7. 《櫻桃的滋味》
(Taste of Cherry, 1997)
阿巴斯藉由死亡禁忌探討生命的意義,該片中想要輕生的一名男子在山間遇見曾有過相同念頭的老人,老人告訴他一則關於「櫻桃」的故事,令他荒蕪的心靈萌現生機。
8. 《風帶著我來》
(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阿巴斯再次處理生死議題。影片以外鄉人來到庫德族村落,欲記錄村落的喪禮儀式為軸,讓外地人在與村民的互動中明白珍貴的生命哲理。
責任編輯:徐元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