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8月23日訊】(記者邱晨溫哥華編譯報導)溫哥華華埠正面臨變遷,人口分布改變、房屋難以負擔,新高樓的開發帶來繁華,而當地居民對此不滿,認為華埠正在消失,居民被中產化。
溫哥華市府即將審核「華埠社區計劃及振興經濟策略」(Chinatown Neighbourhood Plan and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Strategy),此發展計劃歷時三年,於去年結束。不過,華埠社區居民卻不看好,認為此計劃不是他們所要的。
據1130電台報導,華埠行動小組成員Yuly Chan表示:「華埠正在興建的多數是公寓樓,不適合當地居民。」她擔心,隨著公寓樓的湧入,華埠的窮人與低收入者居民將被擠出華埠。
溫哥華華埠建立於1880年代後期,早期華人鐵路工人在此定居,靠近市中心。過去十多年中,經歷了多次移民潮與開發建設,目前是溫哥華最窮困的社區之一。
據2006年統計數據表明,溫市平均年收入為4.7元,而華埠僅1.7萬元。First Call BC機構也發現,華埠的兒童貧困率在2013年高達59%。
溫市府城市規劃員赫斯(Karen Hoese)表示,市府在2012年推出華埠社區復興計劃,修建更多高樓,增加居民數量,同時開發商用修建社區設施,來換取建築高度增加,市府希望可改善華埠店面不斷關閉的局面。
此計劃也希望保留華埠的歷史特色,設定了建築標準,要求新建築符合華埠的特點。
華埠面臨甚麼樣的變遷?
赫斯表示,市府未來幾個月將審核華埠社區振興計劃,是否給社區帶來新設施、新的商家與房屋,社區民眾是否滿意等。
Melissa Fong是一名準博士生,研究華埠的振興計劃,發現隨著社區的開發,正在失去其原來的特點。
Fong表示,人們希望社區統一相似,但是現在社區內林立的高檔商家與餐館,顯然不是服務窮人的,也沒有跟華埠耆英溝通。這裡的老年人習慣說中文,使用文化特色的產品。
Yuly Chan也表示,華埠行動小組成員多數是年輕人,他們在華埠長大,現在了解了自己長輩的文化特色,希望華埠能夠繼續富有活力,居民能夠健康有尊嚴地生活,而不是被邊緣化。
赫斯承認,市府只能控制城市的外觀與建築,卻無法規定人們使用的文化與生意,希望當地人能夠確保,挽留所需的商家與生意。她說:「我們不能歧視土地的使用者,不能決定誰是居民,誰出租店面。」◇
責任編輯: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