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7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安平雅悉尼綜合報導)澳洲聯邦大選日過後,沒有壓倒性局面的出現、沒有贏家可以宣布、沒有承認失敗的演說,2016年聯邦大選留給澳洲人的只有懸而未決的等待。澳洲廣播公司分析員Antony Green表示,郵寄和缺席選票的統計將會是「一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
7月5日起,全澳80多個計票中心會開始點算郵寄方式投出的選票。郵寄選票的截止日期為7月15日。大選夜的選票已經核對完畢。
根據澳洲廣播公司報導,截止5日晚10點前,已有80%的選票被清點,澳洲聯盟黨(現任執政黨)獲70席,工黨獲67席,其它小黨派及獨立候選人共占5席,還有8個席位不確定。
澳洲眾議院共有150個議席,如果某黨獲得超過半數的席位即76席,即可組成政府。就目前而言,兩大黨席位都未過半數。因此,形成了懸峙國會的情形,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政黨在議會內取得絕對多數。
2010年,吉拉德成為澳洲總理,但澳洲工黨和聯盟黨均未獲得76席,因此產生了澳洲70年來首個懸峙國會。
面對這樣僵持不下的局面,澳洲兩黨及其領袖各有怎樣的反應?外界又有怎樣的評論?
現總理稱為結果負全責
5日,大選後的首個新聞發布會上,總理特恩布爾表示,他將為聯盟黨選舉的表現負全責,他需要更努力工作重建澳洲人的信任。
前一日,當被追問對保住自己的領導權是否有信心時,特恩布爾僅回答,計票工作仍在進行中。
聯邦律政部長George Brandis表示聯盟黨仍有信心能在參議院占多數席位。「我們所有人都應尊重澳洲人的選擇,並支持特恩布爾。」
參議員James McGrath發出警告,內部的爭吵會更加不利於特恩布爾成為總理。大選結果徘徊於特恩布爾獲勝擔任總理與黨派「落入烏合之眾手中」間。
副總理Barnaby Joyce表示,如果結果不盡人意,他希望獨立議員能支持聯盟黨。
眾議院聯盟黨前排議員Josh Frydenberg說:「我認為公眾非常渴望有個穩定的政治環境,他們不希望三年中有三個總理,或是六年中有六個總理。」
肖頓諷對手籲其辭職
澳洲工黨領袖肖頓籲總理辭職,他認為特恩布爾已經違背了曾經的承諾——維持穩定。並嘲諷特恩布爾是「南半球的卡梅倫」(英國首相)。
「我認為他應該辭職。他以穩定為口號提出了大選,但結果是帶來了不穩定。」肖頓說,「自由黨內部知道他並不勝任總理一職。他的參議院改革使得單一民族黨(One Nation,極右派,反對移民)有兩或三人可成為參議員。」
影子財長Chris Bowen也加入肖頓呼籲特恩布爾下台的行列,要求特恩布爾為週六的選舉結果辭職。
如果工黨輸掉大選,黨內將會進行投票選舉領袖。
在2013年工黨領袖之爭中,Albanese被視作是肖頓的主要對手。Albanese表示,「我認為我們將繼續追隨肖頓作為領袖的步伐,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第三方評論
儘管總理自信郵寄方式的選票能確保聯盟黨執掌政府,但ABC週日檔節目Insiders的主持人、政治分析評論員Barrie Cassidy認為「那是不可能的」,「準確地說處於懸峙議會狀況下」。
Cassidy說:「特恩布爾去年九月捲土重來挑戰艾伯特而上位總理,以當時的情形看,他就像是『救世主』,曾經擁有大量人氣的特恩布爾這次算是搞砸了。」
艾伯特前辦公室主任、現為天空新聞評論員的Peta Credlin說:「我認為週六晚的結果反映了自由黨在選民心中的位置,總理競選的戰況以及他過去七八個月間可憐的努力。」
為何澳洲人常一覺醒來換總理
上屆工黨政府演繹的吉拉德與陸克文的黨魁之爭熱潮還未完全消褪之際,2015年9月14日晚,澳洲執政的自由黨上演「同門兄弟」鬩牆,引發政壇「地震」。半數部長的倒戈使得特恩布爾取代在任總理艾伯特,成為了澳洲第44屆總理。
澳洲政壇在短短十三年間,共發生65次領袖地位調換或被挑戰的事件。澳洲因此被國際媒體戲稱為「民主世界的政變之都」。
那為甚麼澳洲人常在一覺醒來時,就換了總理呢?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澳洲的總理不是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那麼,選民投票選的是誰?總理又是如何選出的呢?
首先,選民沒有選總理。在大選表格裡,沒有選總理的表格或選項。選民填選舉表格時,有兩張表格要填,一張是自己選區的眾議院議員,一張是自己所在州或領地的參議員。因此大選中,選民投票選的是眾議員和參議員,沒有選總理。
其次,總理是由執政黨的議員們選出來的,也就是說總理首先是其所在黨的黨魁或稱之為領袖的人。選民投票選舉眾議員,當選眾議員最多的黨,或者單獨組閣(如工黨),或者聯合其它黨組閣(如自由黨和國家黨組成的聯盟黨)。當選的執政黨的黨魁自然而然就成為澳洲總理。
在執政過程中,總理是否能維持寶座就會有變數。因為總理不是選民投票選出來的,沒有天然的合法性和法律保障,因此,當執政黨內有其他對手能成功挑戰其黨魁地位,澳洲的總理就要易人了。#
責任編輯:簡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