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以房養老兩年60戶投保算不算成功?
【大紀元2016年07月17日訊】自2014年7月1日,「以房養老」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四地率先開展試點到如今2016年6月28日「收官」為止,一共有60戶78位老人投保。整個中國唯一開展了此項業務的保險公司——「幸福人壽」原監事會主席孟曉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初設定兩年內有20戶投保就算成功,如今的數據我已經相當滿意,並且從試點中看到了希望,第一批試點已經成功」。
看來對這位「以房養老」的首倡者而言,成功是可以按照自己的預期來界定的。相比20戶的投保數額,60戶早已是翻了兩倍,又怎能說是「失敗」呢?更何況,舉國上下,唯有「幸福人壽」一家「鶴立」在「以房養老」這塊用來彌補「國家養老」不足的邊緣市場上,也就更應該為其頒發一個「最有勇氣」獎了。
然而,對一家企業來說,勇氣顯然不能當飯吃;企業要想存活、尋求良性發展,就必須考慮效益以及長遠的收益。中國眾多保險公司之所以未能主動或被動的與「幸福人壽」形成同盟,或正是由於它們最擔心的始終是如今房價的波動以及未來房價的走勢。有專家指出,「由於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的房價波動較大,導致保險公司與『以房養老』客戶對於房屋未來價格走勢產生認識差異」。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每個月會給老人多少錢,一定要看房屋本身的價值以及這種價值是否具有穩定性。
這裡不妨用一個成功案例來加以說明。北京地區「以房養老」首單投保者——康先生與馬女士夫婦將一套「位於西三旗附近、面積為84平方米」、「最終評估有效保險價值為274萬元」 的小三居抵押給了保險公司,以換取每個月9000多元的養老金,以至身故。從這種交換中我們看到,保險公司一方對274萬元的房屋價值以及未來不低於這個數額的前景感到滿意,而投保人一方則對每個月拿到9000多塊錢到身故感到滿意。只要有一方不滿意,這份保單就不可能成功簽訂。
在這種「雙方滿意」的機率已不算高的條件下,還有另外三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也讓我們看到「以房養老」要想成功,實在不易。其一、上述這對老年夫婦是失獨者,也就是說,一方面不存在子女可能繼承房產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得不到子女在任何形式上的養老資助;其二、他們的年齡分別為71歲和69歲,按照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男性為72.38歲,女性為77.37歲(2010年)來看,每個月拿到9000多也並非可喜可賀;其三、兩人已有7000多的退休金,那9000多不過是用來提高生活質量的額外收益,而不是用來維持生存的最低生活費。由此可見,這二人基本不存在「養老難」的問題;即便有,也與經濟狀況無關。
然而,中國人養老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卻正是與經濟狀況息息相關。撇開那一小撮不必繳納養老保險、卻享有最高水平的養老金的老幹部不談,其他那些即便有單位、有公司、有條件繳納養老保險的人群,在醫療、子女教育、物價高漲的現實面前,又有誰可以從微薄的養老金中獲得一份實實在在的安全感?除了這些還算幸運的人之外,連養老金的繳納資格都不被給予的老人,他們的晚年又靠什麼來維持?網絡上頻頻曝光的中國大陸最低養老金的數額從幾百到幾塊,不斷的挑戰著人們的想像力以及道德底線。由此也終將發現,中共「一黨」庇護下的腐敗黑手早已深入到民生最基本的領域以及關乎生死的各項保障中了。
那些始終表示「養老金收支平衡」的有關部門,在日益龐大的等待著「政府來養老」的群體面前,也難掩尷尬與無法承受的壓力。在這種情勢下,「以房養老」就成了政府推卸責任、轉嫁風險的絕佳途徑。既然這項舉措的基點只是為了逃避責任、且出於「謀私」之心,那麼不受青睞、不得民心也就可想而知了。相比上億的老人期待著通過養老保障體系來安度晚年,僅60戶選擇「以房養老」的支持率到底算是成功,還是失敗,也就無需多言了。
責任編輯: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