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安倍暗渡陳倉 變相推移民?

人氣 1054

【大紀元2016年07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遊沛然日本東京報導)人口持續減少,勞動力不足造成日本經濟萎縮,接納外國移民的聲音日漸高漲。但日本國內右派強烈反對移民,讓深得右派支持的安倍晉三左右為難,只能在水面下採取迂迴政策。不過,據經濟政策評論人士磯山友幸表示,在參議院選舉後,安倍打算把接納外國人的敏感問題正式端上桌面。

由於日本島國的民族性,又是單一民族(在北海道居住著少數被稱為阿伊努人的原住民)。日本人對大量接納「外來人」存在抵觸感。特別是日本國內的右派對移民表示強烈反對,這讓深得右派支持的安倍晉三深感來自右派的壓力,因此安倍晉三就任首相以來,多次明確表示「不會實行移民政策」。

但是,伴隨著人口減少、老年化嚴重,內需和公民社區的萎縮、勞動人口不足等問題已成為日本社會和經濟無法迴避的問題。據商業日經的報導,去年,由日本內閣官房牽頭,成立了一個非正式團隊,專職調查接納外國人的相關事宜。

接納外國人事項去年已納入議程

實際上,去年6月日本內閣制定了《重振日本戰略修訂版2015》的成長戰略方針,其中,接納外國人的相關事項被列入了該方針中。其中明確提到「要保證經濟、社會基盤的持久性,在必要領域需制定中、長期接納外國人的具體措施」。不過,該方針同時也強調,制定的措施「不能被誤解為是在實行移民政策」,不要與國民固有的接受理念相衝突。

與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移民國家不同,移民在日本社會是個敏感問題。日本經濟政策評論人士磯山友幸表示:「雖然去年已經開始了對相關政策進行了調查和探討。但是內閣官房長官的菅義偉擔心在參議院選舉中被當作靶心,所以非常低調地把該議題一直控制在政府內部討論。參議院選舉後,將解禁移民問題,被拿到桌面上進行探討。」

「暗渡陳倉」的移民政策

日本政府雖然表面不談移民問題,但是「暗渡陳倉」,水面下,類似移民的措施已經穩步地進展到了一定程度。日本政府首先在接納高度人才方面,出臺了非常優惠的簽證措施。

除了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留學日本的政策,對留學生就職後的簽證放寬了許多,目前留學生如果在一流企業就職,工作簽證一次可拿到5年,就職一般中小型企業也能拿到3年簽證。

一位在日立製造所關連企業就職的中國女留學生,首簽就得到5年的簽證,她說:「沒想到第一次就拿到5年簽證,簽證時間長,可省去不少麻煩。」

另一名中國女留學生在漢語教育的中型企業就職,申請工作簽證時,順利地拿到了3年的簽證,連僱用公司都感到意外,稱:「很少見,公司以往的經歷,第一次簽證一般都是一年。」

此外,對於高度人才的簽證都是5年,而且家屬,甚至傭人都可以隨行。並且對高度人才還進一步放寬了申請永住權(相當於綠卡)的時間,只需居住5年以上便可申請永住簽證。諸多優惠措施一點不遜色於加拿大、美國等移民國家。

不過安倍在公開場合仍然「一如既往」地反覆強調「不會採取移民政策」,稱5年的勞動簽證不屬於「移民」範圍。對此,政策評論人士磯山友幸說:「按照通常的世界標準,得到勞動簽證,居住一年以上就已經和移民沒有多大區別了。(安倍)只是礙於右派的壓力,做出的『掩耳盜鈴』的策略。」

前警察廳長官:「有必要明示接納外國人的態度」

就接納外國人的相關問題,磯山友幸曾經採訪過日本前警察廳長官、創造未來財團的會長國松孝次。國松孝次說:「在人口減少的趨勢下,如果不正面接納外國人,日本經濟、社會難以維持下去,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政府需要給出明確的態度。隨著外國人的增多,必然會出現一些負面影響。但現在應該做的是如何把負面影響減少到最小。」

目前,護理、農業、賓館、建築、工廠等出現明顯的勞動力不足,在這些行業工作的外國人非常多,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有很多外國人在此工作,但日語水平有限,而且除了工作之外,幾乎與日本社會沒有多少接觸,生活在日本社區之外,長期下去會出現許多弊端。此外,還存在工資待遇等歧視問題。

對此,國松表示,愛知縣的名古屋、濱松市是豐田公司的大本營,數十年前就開始正式接納外國人,近年接納外國勞動者成倍增長,積累了眾多經驗,值得參考。他進一步表示:「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自然涉及到家庭成員來日,還有生孩子,孩子的上學等一系列問題。」

日本政府內部對接納外國人等問題一直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反對的聲音。把類似於移民政策的事情拿到桌面來探討,其進展的確有難以預料之處,特別是最近歐洲的難民問題引起恐怖事件等社會不安,也微妙地影響著日本社會對接納外國人的態度。

磯山友幸表示:「人口減少帶來的勞動人口不足、經濟規模萎縮等一系列長期性問題,已是日本政府沒法迴避,也沒有時間擱置的問題,安倍政權需要對此作出明確的選擇。」

責任編輯:盧勇

相關新聞
放寬外國勞力限制 日本擔心成移民國
全球創業指數:中國和日本遠落後於美國
安倍顧問濱田:日本應降營所稅
中國資金湧入日本地產 日本社會喜憂參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