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6月08日訊】6月6日,《紐約時報》報導了華裔女教授何曉清(Rowena Xiaoqing He)在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連續五年開設的一門課程。這門開設於2010年的本科課程名稱是「天安門運動歷史與記憶」,自然講述的是1989年「六四」前後的歷史。按照一直從事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的研究與歷史教學的何曉清的說法,之所以開這門課是因為不了解「六四」,就無法了解今日的中國,因為「六四」是個分水嶺,是後來中國犬儒主義、物質主義、民族主義等社會主要問題的根源。
為了讓學生們更為真切的了解當年的歷史,何曉清除了領學生在課上討論文獻外,還帶領學生們查閱「六四」當年的原始資料,翻看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的28箱「天安門檔案」,並邀請「六四」親歷者在課上講述他們當年的經歷。每學期結束後,她還會與學生們會組織一場公開研討會,以學術論文與各種藝術形式來展示自己所學,並紀念「六四」。而學生們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對「六四」有了更為深刻的歷史,中共的「我們要經濟發展,所以要鎮壓」的論調已無法再欺騙他們。
與哈佛這些同齡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陸的不少年輕人根本不了解何為「六四」,「六四」究竟發生了什麼,即便有了些許了解,也在中共固有的宣傳中,認同了「為了經濟發展、國家強大就可以犧牲人生命」的謬論,甚至在「六四」學生運動的策源地北京大學的學生也是如此。這是何等的悲哀!
當年,北大的無數熱血青年在胡耀邦去世後,聚集在三角地,提出了「七條要求」,即重新評價胡耀邦的是非功過,肯定其民主、自由、寬鬆、和諧的觀點;徹底否定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對蒙受不白之冤的知識份子給予平反;國家領導人及其家屬年薪及一切形式的收入向人民公開,反對貪官污吏;允許民間辦報,解除報禁,實行言論自由;增加教育經費,提高知識分子待遇;取銷北京市政府制定的關於遊行示威的「十條」規定;要求政府領導人就政府失誤向全國人民作出公開檢討,並通過民主形式對部份領導實行改選。這是怎樣空前活躍的思想和自由,這是怎樣的為國家、民族未來著想的年輕人!他們懷著美好的理想,走上了天安門。
然而,「六四」的槍聲不僅染紅了學生們的衣服,也打碎了他們的理想。一些北大學生遇難,一些北大學生領袖被抓、被判刑,一些北大學生被迫逃亡他鄉,當年的北大畢業生基本都被發配到縣城……在高壓下,北大沉默了,全國高校沉默了,絕大多數知識份子沉默了,絕大多數中國人沉默了,「六四」被刻意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二十多年走過,昔日學生們的理想依舊沒有實現,而他們的不少師弟師妹們對「六四」則變成了懵懂無知的一代,因為他們的父母不說,老師不說,課本上沒有,網絡被封鎖,且現實的生活帶給他們太多的誘惑,他們在中共洗腦的宣傳下,也根本無法相信真實的歷史。所以,這門有關「六四」的課程最應在北大開設。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在大陸依舊是中共一黨專制的體制下,這樣的課程根本不被允許開設。但不必懷疑,朝代更迭皆有規律,惡事做絕的中共政權絕不會持續很久,而在其垮台後,這樣的課程一定會在北大開設,因為這將促使人們通過直面慘烈的歷史,而從中汲取教訓。
責任編輯: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