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6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導)環球經濟不景,路透引述調查指,全球12大投資銀行首季營業額按年跌25%,是金融海嘯後同期表現中最差。
最新傳出瑞銀及摩根大通會繼續裁員,不過,涉及本港百年華資銀行,卻是首次。據知在東亞正式公告前一天已傳出風聲,不過正式宣佈則於昨日早上九時。 有員工早上到公司就接「大信封」,不少人都心情沉重。據知裁員範圍相當廣泛,除涉及證券部門外,亦包括強積金、IT等部門。亦有年輕人,以及經理級被裁。
半年前才承諾絕不裁員的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一直沒有露面。只是透過書面聲明,對裁員決定表示遺憾。他解釋裁員是公司管理層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希望取消不合時宜的架構。
銀行解釋,目前超過九成證券交易,都是通過電子及電話渠道進行,因此決定重整證券業務,提高效益。
對於東亞無預兆之下突然裁員,金融界皆感震驚。銀行業僱員協會連同工聯會昨日到東亞銀行抗議,協會幹事陳勇華指,年初滙豐亦裁員,擔憂東亞再裁員,或引發蝴蝶效應。他又對銀行「一刀切」的處理手法極度遺憾,希望東亞撤回裁員決定。
勞工界立法會議員郭偉強質疑東亞為了「整靚盤數」,以及適應證券業電子化趨勢,在盈餘高達40億的情況下,依然向打工仔開刀。
證券交投低銀行切腫瘤
今次裁員計劃中,東亞證券業務全線關閉。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耀威稱,去年股災以來,港股成交淡靜,上周成交量僅四百多億港元,反映證券業「餅越縮越 小」;唯證券行無論孖展業務,或是專業指導方面,均較銀行證券部門勝一籌,形容東亞 「切腫瘤般」除去證券業務,對銀行業或是好事。而昨日東亞股價亦反彈2%,他認為是「反映投資者看好裁員行動」。
東亞除了裁員之外,早前亦都討論過賣盤的問題。張智威稱,今次大規模裁員行動,亦都反應出東亞這間華資大行面臨經營困境。
他分析指,東亞在本地銀行中,最為積極踏足大陸業務,故受大陸經濟放緩影響最大,今日境況皆因「跟車太貼」。
東亞中國業務風險最高
比較香港其它主要銀行業,包括滙豐集團、中銀集團、渣打、星展銀行等,東亞在大陸貸款方面佔比最高,相對的壞賬風險亦最高。
在今年東亞2015財報發佈會上,副執行總裁李民斌就對在中國大陸的資產質量下降表示嘆息,而且未能肯定「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該行在中國擁有120多個營業網點,現也打算調整開店數目。
截至上半年,東亞的大陸貸款佔總貸款達48%,其中大陸企業貸款佔大陸業務超過六成,比例冠絕同業。大陸貸款中,不良債權比率截至2015年12月 底已達到2.6%,比1年前增加一倍,大幅超過銀行整體的1.1%。中國業務(包括台灣和澳門)的稅前利潤比上財年下降了70%以上。對於大陸放貸巨虧, 該行2014年曾披露,其中有四成與一筆涉資4.8億人民幣的酒店貸款有關。
據大型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統計,香港的銀行對中國大陸融資額截至2015年9月底達到8,060億美元。雖比1年前減少了10%,但仍佔總資產的近30%。
近期人民幣貶值,進一步對香港銀行業造成重創。大和資本首席研究員賴志文前年底接受《大紀元》採訪時,就指香港銀行業有不少貸款給大陸企業,實施套利交易,但人民幣持續貶值後,擔心大陸貸款收不回,衝擊本地銀行業。他並預言首當其衝的就是和大陸關係最密切的香港銀行。
壞賬高企銀行業或裁員
同樣受大陸壞賬困擾的星展銀行,去年底前也將大陸貸款比例降低了4.6%。該行最近發表報告指,香港的債務水平是亞洲最高,市場對資產質素更為關注,預料今明兩年有機會出現銀行業的裁員行動。
據國際結算銀行(BIS)數據,在去年第三季,香港非金融機構的信貸已佔GDP(本地生產總值)的285%,遠超G20國家平均149%的水平。此外,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加上去產能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都令市場擔心港銀有關大陸貸款的資產質素會轉差。
報告指,銀行業去年佔香港GDP的17.1%及僱員人數的6.3%,故其裁員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不容輕視。
另外,在利潤增幅下降、不良債信普遍攀升等多重壓力下,大陸銀行業已經開始裁員。根據2015年財報數據顯示,在16家上市銀行中,有10家 2015年人均利潤較上年下降,當中,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民生銀行三家銀行的員工總數均較上年下降,三家銀行總裁員數為7,759人。◇
責任編輯: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