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經濟展望 學者籲長痛不如短痛

人氣 3658

【大紀元2016年0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轉型期,未來走勢一直備受關注。近日有經濟學者呼籲,大陸經濟應該以解決長期問題為主,也許短期內會出現有人利益受損,但是「長痛不如短痛」。

大陸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 6月22日在演講中表示,中國經濟的長期問題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增長模式的問題。

這些長期問題包括債務問題、匯率問題、房價問題,等等,但是如果仍然通過增加貨幣的發展模式走下去,問題會更嚴重,其核心就是債務問題。

貨幣放水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產生了問題,包括各種資產泡沫、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等。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抉擇,如果繼續放水,短期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長期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如果緊縮貨幣,短期可能會有很多人的利益受到損失,但是長期看是對經濟有益的。

比如,如果緊縮貨幣房價跌了,會有人不高興,但是目前房價持續上漲,如果繼續下去肯定有一天會出問題,大陸房價不應該這樣漲下去。

姜超提到5月初談論中國經濟的「權威人士」,表示自己也持有同樣的觀點——緊縮貨幣進行供給側改革,雖然短期會有陣痛,但長期是有好處的。

今年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對「權威人士」的採訪原文,其中也用較多篇幅提到短期和長期的關係問題。

文章中首先承認今年以來大陸經濟仍然利用投資驅動的「老辦法」,並表示那種發展模式已經導致大陸股市、匯市、樓市、債市等風險激增。發展經濟應該重在治本,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那樣只能是短期興奮後經濟越來越糟。

保持戰略定力,多做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造成短期興奮過後經濟越來越糟。

短期內,去產能可能會影響一些地方政府的收入,去槓桿可能會顯露出一些風險,但是如果不去做,其後果更嚴重,「殭屍企業」會越來越多,債務越積越多,財政金融風險將加劇。

中國經濟專家何清漣表示,中國債務問題的主要來源有三方面,分別是房地產企業、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

經濟學家鍾偉曾經表示,大陸貨幣超發要追溯到1980年代末期。公開資料顯示,當時正是中共土地財政開始興盛的時期,地方政府通過出讓土地追求短期經濟增長,同時建立城建公司等為名義的融資平台向銀行貸款開發房地產和基礎建設。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最近撰文表示,大陸經濟在過去20多年是「一業興旺百業衰的畸形經濟結構」, 房地產開發獨大,結果導致其它產業受到抑制、居民貧富差距拉大、房產過剩嚴重。

今年以來大陸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仍然有一些國企和央企在製造「地王」,導致土地價格攀升,有潛在的房價繼續上漲的可能。但是有多位經濟界人士預計,這些「地王」恐怕難以支撐房價,而且是一筆高風險的投資。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外媒:人民幣國際化尚有距離
經濟持續下滑 中共央行面臨降準壓力
經濟學家:中共改革經濟 危機會不斷出現
陳破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祕密何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