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6月25日訊】澳洲大選的投票日越來越臨近了,只有不到一週的時間。很快,新的澳洲總理和政府就要選出來了。
對澳洲政治稍有關心的人,應該還記得工黨的陸克文和自由黨的艾伯特被踢下總理寶座的故事。2007年11月,工黨在聯邦大選中獲勝,陸克文當選為澳洲總理。2010年6月澳洲政壇發生地震,吉拉德把陸克文趕下台,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首位女總理。在隨後的聯邦大選中,吉拉德雖然成功當選為澳洲總理,但在2013年6月,吉拉德在工黨領導權對決中輸給陸克文,不得不將總理寶座還給陸克文。
工黨的內鬥導致澳洲總理連番易人,讓澳洲及全球的人們驚訝的緩不過勁來。時隔2年,自由黨再次上演類似的「宮廷政變」。2015年9月,特恩布爾將時任總理艾伯特掀下臺,成為自由黨新黨魁和澳洲的第29位總理。英國媒體因此戲稱澳洲是「民主世界的政變之都」。
為什麼澳洲人常被蒙在鼓裡,第二天醒來,就換了另一個總理呢?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澳洲的總理不是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來的。那麼,選民投票選的是誰?總理又是如何選出來的呢?
首先,選民沒有選總理。在大選表格裡,沒有選總理的表格或選項。選民填選舉表格時,有2張表格要填,一張是自己選區的眾議院議員,一張是自己所在州或領地的參議員。因此大選中,選民投票選的是眾議員和參議員,沒有選總理。
其次,總理是由執政黨的議員們選出來的。選民投票選舉眾議員,當選眾議員最多的黨,或者單獨組閣(如工黨),或者聯合其它黨組閣(如自由黨和國家黨組成的聯盟黨)。當選執政黨的黨魁就自然而然的成為澳洲的總理。
在執政過程中,總理是否能維持寶座就會有變數。因為總理不是選民投票選出來的,沒有天然的合法性和法律保障,因此,當執政黨內有其他對手能成功挑戰其領袖地位,澳洲的總理就要易人了。
責任編輯: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