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高考是唯一改變命運的出路嗎?

人氣 767
標籤:

【大紀元2016年06月11日訊】高考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唯一能改變命運的出路,對於此問,相信處在不同階層中、不同背景下,面臨著不同狀況的學生及家長都會給出不一樣的回答。

就拿安徽六安的一座偏僻小鎮上、有著「亞洲最大高考工廠」之稱的毛坦廠中學來說,這裡的學生及其父母的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不少家長表示,「有高考存在,必然就要選擇能助孩子考上大學的地方」;「去不了城裡的名校,去不了分數線低的地區,到毛坦廠這樣的地方拼一把,是不得已的選擇」。更有一些拋家舍業、來毛坦廠陪讀的家長,似乎形成了高度的共識。他們堅信,考上大學足以改變孩子乃至整個家庭的命運。而這種共識不僅普遍存在於家長之間,在家長與孩子之間也早已發展成了某種默契,於是,「他們都甘願在這個偏僻的山鄉小鎮忍受一切艱辛」。

儘管這所位於大山深處的中學裡「軍隊、監獄式的野蠻管理、教學」飽受詬病,並且最終的結果也只呈現出「考生很少有考上名校的,上的本科,基本是二本、三本」,然而當地人仍驕傲無比,他們認為「農村孩子考上總比考不上大學好」,因此,每年的高考日來臨之前,村民們都會舉行隆重的「送考」儀式。

相比毛坦廠這些孩子及其父母「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執著,一位在上海讀中學、卻因持有外地戶籍而被禁止參加中考和高考的姑娘卻顯得淡定許多。當得知被拒絕參加中考時,她便走上了一條並不尋常的人生路--跟隨父親去信訪辦上訪,並同時留在家裡自學高中的課程。三年之後,這位被迫失學、無法參加上海本地高考的姑娘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被美國頂尖的普渡大學錄取了。在她看來,當初選擇與不公平的高考制度抗衡、並放棄參加高考,原來是如此正確的選擇。而如今的她更不會無奈的嗟嘆,高考是自己人生中唯一能改變命運的選擇。

外地人由於戶籍的差異被迫放棄高考,那麼,如今在北、上、廣這類「211」、「985」聚集的一線城市,擁有本地戶籍的孩子們又是否仍在不緊不慢、不慌不忙的過著另一座並不擁擠的高考獨木橋呢?答案或許有些出人意料。大陸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共940萬人,比2015年下降了2萬人。尤其是北京,只有6.1萬人報名參加,已連續第10年下降,相較2006年的12.6萬人,高考報名人數在10年間縮減了一半。可見,北京的學生們已經在嘗試用「不報名」這種投票方式來表達「高考在其眼中非但不是唯一的選擇、甚至連選擇都不是」的強烈心聲。

北京有的是高、大、上的家庭,而北京的孩子也有的是位高權重、非富即貴的爹媽。對這些父母來說,國內的大學教育根本就無法滿足他們想要培養出一個高、大、上的孩子的需求。見多識廣的他們顯然早已認識到,西方教育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不洗腦、不填鴨的教學模式以及隨時、隨處可感受到的「以人文本」的社會大環境才是造就人才、培養精英的沃土與良田。對比之下,他們最終讓孩子淡出國內的高考、踏上出國留學之路,其實是毫無懸念的。

對高考的不屑與放棄,不僅是有背景、有財力的家庭所持有的態度,更是具備實力、素養的有為青年想要另闢蹊徑的積極選擇。就好像上海那位被高考拒之門外的外地姑娘,她在痛定思痛之後所表現出的那股勇往直前、想要憑藉自身的努力來獲取求學機會的勇氣與決心,在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身上都能看到。他們正用不服從、不苟同於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選擇提醒著中國人,高考不能改變命運,更不能由它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事實上,最悲催的是那些以為高考是唯一宿命、唯一能改變命運的可憐村民的孩子。當他們無奈的接受了高考這種不統一分數線、也不統一考卷的不公正選拔機制時,其命運也就不由自主的受到這種不公的禁錮與鉗制、且深陷其中、根本無力擺脫。原因很簡單,一個本該由實力來決定結果的考試,一直以來卻在官方的授意下,改由戶籍這種奇葩的方式來決定,這本身就是不合道理、不合邏輯的。

只要報名、參加了,就意味著從此以後所面臨的一切對待都極有可能是不公的。哪怕超負荷的埋頭苦讀看似對考入二、三類本科這一結果起到了些許作用,但擴招導致的「僧多粥少」、專業不對口導致的「畢業即失業」的緊箍咒,卻會讓這些悲催的底層考生在畢業之時,再度陷入痛苦與絕望中。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不公正的制度下接受選拔,即便勝出,也並不值得欣喜。如果一場考試比來比去,都只是在證明「你的能力高低跟出生地有關」、甚至「你的出生地好壞跟權貴所在地有關」,那麼這場考試根本就不是什麼考試,而是一種明目張胆的、赤裸裸的歧視。正如「謊言說多了就成了真話」,在打造不公制度的官方眼中,長久的歧視也只為了證明,底層本就不行。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性教育:中國教育體制的一大失敗
伍凡:中國教育體制極端不公平不平等
華爾街日報:中國教育體制扼殺創新
大陸高考眾生相 「淡定哥」與「崩潰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