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6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近日有大陸經濟學家直言,中國經濟存在的諸多問題令人不安,但歸根到底就是體制方面的問題。中國國有企業在國有產權制度下,無心踏實進行實體經營,內部爭權奪利、交易過程惡性競爭喪失道德,最終導致嚴重虧損,所以只有進行徹底改變才能達到效果。
鳳凰財經6月9日引述大陸經濟學家張維迎的文章《中國經濟存在哪些致命的問題?》提到,中國經濟一直存在重複建設和兼併困難、企業內部權力鬥爭、惡性競爭、商業道德差、難以吸引投資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根本歸因為國有產權制度。
公開資料顯示,在中共的規定下,大陸國有企業是指企業資產全歸政府所有、非公司制的經濟組織,由政府按其意願投資和控制。而在國際慣例中,國有企業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有資產投資或者持股超過50%的企業。
張維迎在文章中說,這種「國有產權制度」導致企業高管不關心經營成本、企業虧盈,國有企業成了人們追求個人權和利的場所,直接導致企業信譽低下、惡意競爭、連年虧損。
中共治下的國有企業成了爭權奪利的場所
由於大陸國有企業全部資產歸政府所有,所以從利益角度來講,大陸國有企業的高管無法像西方企業一樣隨著企業利潤上升而獲得更多貨幣利益。但是他們卻能利用地位和權力,從企業資源中獲得難以用貨幣衡量的個人利益,文章將之稱為「控制權收益」。
所以,國有企業重複建設的現象嚴重,且兼併困難。文章舉例說,比如汽車製造廠只需要五個就可以,但卻很可能建了五百個,因為多辦企業可以安排更多的企業經理職位。但是如果兼併則意味著企業數量的減少,也就是企業高管人數減少,所以實行起來非常困難。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8年出版的《經濟倫理與近現代中國社會》一書中表示,十多年來,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問題依然存在,但是國有企業資源流失的情況卻愈發嚴重,虧損企業的經理發大財的現象在中國到處可見。
張維迎在文章中還表示,國有企業的高管們明白,只有掌握了在企業的權力,才能獲得個人好處,但是在大陸,他們為了自己的「控制權收益」,能做的通常是爭權奪利,而不是改進企業業績。
如果是在私營企業,要獲得控制權,需要買下股票,要付出代價。但是在大陸國有企業,這卻變成了政治鬥爭,「中國的國有企業就變成了一個政治組織」,而且這種內耗在中國企業中是一個普遍現象。
惡意競爭、商業道德低下 分析:需要徹底改變
文章中表示,惡性競爭是指許多大陸國有企業的產品價格定得低於平均成本,甚至低於邊際成本。其中的原因如前所述,國有企業高管不關心成本,因為成本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由政府買單;不關心業績,因為只要能把東西賣出去就可以得到好處。
所以在上世紀80年代,大陸軍工企業用生產飛機的原材料生產自行車和電冰箱,投放到市場上,這其實與惡性競爭是一樣的。這種做法造成資源的過度浪費,而且與市場競爭完全不相容。
談到商業道德問題,張維迎在文章中表示,其實中國古代是非常講究誠信的,那時沒有中央銀行監督,但商人信譽非常好,但是現在「中國的商業道德是非常差的,講信譽的人實在太少了」。
糟蹋中國人的信譽和商業道德的還是國有產權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大家都搞一錘子買賣,騙了一把算一把」,誰也不去想企業明天的利益,只是為了爭奪今天自己的利益。
而私營企業即使不想繼續經營,也要建立良好的信譽,將來轉讓時可以有一個較好的價錢。所以文章中說,「當我們用一把火燒掉了地契的時候,也就燒掉了中國人的道德基礎,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問題,燒掉容易,恢復起來談何容易」,所以必須徹底改變。
《經濟倫理與近現代中國社會》一書中也表示,在中國存在道德缺失的問題,中共一貫用「我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以及平均主義來灌輸給中國人,這實際上是在否定勞動應該獲得財富的可能性,也是在藐視個人的經濟權利。
幾代中國人在這種思想的灌輸下,對如何獲得財富這一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模糊。當中共所謂改革開放之後,貧富差距加大,充斥著上述思想觀念的、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的數億中國人,很多人在物質面前呈現出一種道德缺失的狀態。
張維迎在文章最後說,在中國,個人的產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比如投資後的收益最終能否歸自己所有、投資後是否有隨便改變規則破壞產權的情況等等,這些都令投資者缺乏安全感,所以大陸國有企業難以吸引到投資,而這也是歸因於國有產權制度。#
責任編輯: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