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如何看待 孩子身陷電子產品

專訪 視頻與遊戲隱患問題專家 黃承斌
font print 人氣: 870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05月27日訊】當今世界已興起善用電子媒體的風潮。而電子平台歷來就像一柄雙面刃,既可以幫助人快捷地查找資料,也可以迅速傳遞消息,幫助新聞被封鎖地區的人們了解世界與真相。同時,電子媒體上視頻與遊戲隱患對於青少年的危害也一直困擾著社會。當這些隱患襲擊孩子時,家長、老師和社會是要選擇坐以待斃、還是要行動起來做些什麼?

近年,社會各界媒體、學者紛紛發聲呼籲重視電子產品的危害性。不少世界著名學府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經反思後開始歸正教學方式,不再鼓勵學生帶電子儀器到學校,認為學生使用電子產品對學習幫助很有限,而帶來的負面效應卻遠遠超出預想。

本文特邀視頻與遊戲隱患問題專家、加拿大大溫哥華列治文癮患服務中心(Richmond Addiction Services)資深輔導員黃承斌(Benjamin Wong)剖析電子產品社會問題。由於深諳電子產品對於年青一代的嚴重破壞性,早在三年前,黃承斌就已致力於呼籲家長、社會幫助青少年遠離電子產品。黃承斌就職的列治文癮患服務中心是由加拿大政府資助的、治療視頻與遊戲隱患問題的四個定點機構之一。

電子平臺導致自我為中心

視頻與電子遊戲引起的少兒隱患問題早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對於最易受環境影響的少兒來講,電子平台容易導致他們選擇視像活動多於選擇現實生活的交流,因而缺乏合理的人倫溝通能力,形成自我中心及消耗取向。

黃承斌指:電子平臺並非中性,而是充斥著娛樂和遊戲性質,包括多色彩、節奏快、方便等吸引人的元素,從而驅使人產生 「快」、「多」「新」的消耗(費)主義取向,令參與者在「領略」這個平臺的方便、快捷、娛樂好處的同時,受到負面影響:

例如會刺激人的消費慾和佔有慾,使參與者易養成自私性格、只顧個人需要、缺乏待人接物的鍛練、沒有耐心等等。

三方面測少兒是否陷網癮

黃承斌指電子產品包括「智能」手機、電腦,而電子平臺則包括社交媒體、電子遊戲、互聯網(通常用於資料檢索)。

專家們通常從三個方面(三個級數)去判斷青少年兒童對網絡的迷戀程度:

其一,控制程度:是否可控制自己、只是把電子產品作為使用工具,還是被電子產品現象控制、影響生活?

其二,參與者的衝動性:是否經常想著下一次上網、不願意與家人交流?

其三,參與者的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心異常症狀。

家長學校錯把科學當神拜

黃承斌認為:家長與學校失職,導致視頻與遊戲引起的少兒隱患問題嚴重化。「一些家長由於對歷史、尤其對於科技發展的歷史不甚了解,「錯把科學當成神來拜!」

他指:「現今社會營造了科技能夠解決人的憂慮的假象,是用物質而不是從精神上讓人無憂慮。」

「家長、學校的失職應歸咎於經濟體制的失職——追求經濟最大化。其實根據有歷史記載的幾千年人類歷史來看,人類的生活不是來源於科學的。」

視像非孩子理想成長模式

黃承斌呼籲家長應持智慧的方法、應以自我負責的態度來看待科技(包括電自產品)。莫錯把科學當成神來拜。他認為科學帶給人類有得有失,其實就以電子產品這類消費科技為例,此類是屬於用錢能夠買到的科技,而花錢就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而「現代科學根本不把人當人。」

他認為:「生存的意義不是為了解決,而是愛惜和尊重生命」 「現今世界的問題是:不知足!其實如果人的自我價值是肯定的,那麼只要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人就應該是感恩和知足的。」

「如果人無自我價值,就很容易有機會被視像、時尚影響自己。」「視像不是理想的成長模式」「年輕人自我處理情緒的能力還不夠,往往通過幾張照片去判斷他人的生活一定比自己好。而成年人判斷能力較強,明白照片不代表生活全部。」

電子廣告混淆產品與人的價值

黃承斌認為「一些電子廣告的推銷手法無異於玩弄消費者的心情,「把產品的價值誤導為人的價值——將產品渲染成『人的身分象徵』,誤導了一些自尊心弱的人、或對一些很在意人家怎樣看自己的人,令這些人花我的錢、買我不需要的東西,威(炫耀)給我不喜歡的人看。」

例如小轎車是載客代步的運輸工具,無論什麼款式的小轎車其功能都莫過於此,但後來為了競爭,汽車的顏色和花款就多了起來,而廣告卻把時尚與身分掛鉤

「時下流行的消遣方式就是帶動人情緒的一種行為,不然你看看現在的專業倉庫裡,為什麼人存的物質越來越多,有新聞報導說有很多這類寄存東西竟然長達10年都沒人碰一下!」

電子產品帶來身心健康問題

黃承斌指:「電子產品帶來的負面問題已經成為精神健康問題」。

網癮對人類精神的危害包括如下方面:

1, 自我處理情緒能力減低——電子產品人人誤認為會令自我不好的情緒減低(從短視角度來看玩遊戲似乎永遠令人快慰,上網給人錯覺是能醫百病,猶如在世華佗,其實減少了青少年實際面對學習處理情緒的能力(面對面溝通可參與關係、情緒);

2, 減低善用「創意」的機會——所有創意都是在寧靜的空間、沒有干擾的情況下產生。

網癮對人體生理的危害:

1, 失眠,或睡眠質量差,令健康打折扣(尤其青少年的發育基本都是在睡眠時間發生);

2, 大小便失調:坐的時間太長——電子產品的目的就是讓人久坐;

3, 眼睛乾燥——被光線刺激嚴重。

學者呼籲遠離電子產品

黃承斌介紹: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如今的趨勢是不鼓勵學生帶電子儀器到學校(該校在2000年初時曾鼓勵學生使用電腦),認為學生使用電子產品對學習幫助很有限,唯一好處就是找資料快、對老師方便。

教授們留意到學生用電腦而不是手抄筆記,無異於變成書記員而不是學生(學生需要學會觀察、尊師重道、良好的學習態度),減低了學術交流的機會。不能夠將知識與智慧融合在一起。

學術界更有眾多文章書籍分析視頻和電子遊戲對人的道德、心理產生的不良影響,例如:有關暴力視頻遊戲對攻擊性行為、好鬥、生理覺醒和遵守社會道德準則的影響, 《心裏科學》雜誌;電視廣告、親自衝突與不快樂對兒童的影響,《應用發展心理學》;青少年玩電子遊戲與其他活動所花費時間的關係,《兒科和青少年醫學檔案》 ;過度玩電腦遊戲和看電視對學齡兒童睡眠模式和記憶力的影響 ,《兒科》,等等 。

如何減低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

黃承斌指出:青少年沉迷網絡或打遊戲代表家庭關係非常遙遠。家長不妨嘗試以下方式來幫助孩子遠離電子產品。

1, 增加現實生活的接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 堅持親子溝通,在享受天倫之樂時拿走所有電子媒體;

3, 改善生活方式:需要時間日積月累,去增加親子間非電子活動的共同興趣及樂趣,例如:踢足球、打網球、吃雲吞麵、聽音樂、閱讀、登山、游泳、打坐等等。◇

責任編輯:鄧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黃珊蒂新西蘭奧克蘭報導)澳洲一項新研究結果警告:家有5歲以下孩童的父母應嚴格限制孩子使用iPad和其他電子產品的時間,以避免造成他們日後的頸部和背部問題。
  • 續上期)大家可能都聽過」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教授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家,他曾進行過一個有名的教育實驗。有一次他到一個班級,當場點了一些學生的名,並告訴老師和同學們,說他們是天才,將來一定會有出息。從此,被羅森塔爾教授肯定的學生不僅自己認為將來一定有出息,連老師都另眼相看。果然不出教授所料,20年後被點名的學生確實比較出色。人們以為羅森塔爾教授有甚麼特殊的識別「千里馬」的本領,於是紛紛向他請教。不料教授說,當年他完全是隨意地點了一些學生的名。至於後來他們比別的學生出色,完全是一種心理效應。之後,人們就將這個與心理教育有關的事例及其中的規律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 近日,曾出演過《辣媽正傳》的孫儷為推廣自己主演的新劇接受採訪,當被問及有關「辣媽」的話題時,她不僅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嶄新的定義,而且分享了借剝橘子「小中見大」,讓孩子明白事理的經驗。
  • 一份最新報告顯示,美國近半青少年承認自己「手機上癮」,多數父母也認為自己的孩子上癮。不過有趣的是,在對孩子感到憂慮的同時,許多父母自身也 手機上癮,他們往往採取「照我說的做,別照我做的做」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別沉迷電子設備。專家建議上癮者為自己設限,一步步戒除「手機癮」。
  • 浙江溫州小學三年級學生皮皮(化名)因學習需要,在媽媽黃女士的手機瑞安裝了5個APP學習軟件,每天放學回家便做老師在APP上布置的家庭作業。然而,皮皮對這些學習軟件已經痴迷,為了在APP上獲取更高的排名,皮皮甚至半夜起來做題目。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