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5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5月19日,大陸招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同時發布首單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公告稱,招商銀行發行規模為2.33億(人民幣,下同),中國銀行為3.01億元。目前中國的銀行業者一直是把不良貸款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即所謂的「壞賬銀行」。證券化提供了把不良貸款移出賬簿的另一種方式。
公告表示,招行的不良資產證券化定名為和萃,是信用卡壞賬,全部未償貸款本息總額為20.976975億元,本金約為15億元,預計回收金額為29,684.33萬元。
中行的不良資產證券化定名為中譽,為對公的不良貸款,預計可回收現金合計為421,55.53萬元。
這將成為2008年以來首次發行此類證券,公告稱定於5月26日發行。
知情人士在2月份曾表示,監管機構將允許國內銀行發行不超過500億元的資產支持證券。而作為率先試水的銀行,兩家投入的資產包均不大。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攀昇至1.75%,為2009年以來最高,澎湃新聞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3,921億元。
有分析師認為,這項新產品能使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下降,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彭博表示,重新啟用這種融資方式有望給中國的銀行業者提供一種新的渠道,把大量越積越多的不良貸款清理出資產負債表。
另據香港《明報》20日報導,大華繼顯策略師李惠嫻表示,這項新產品,理論上能使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下降的同時,還可以立即回收一筆現金,使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獲得提升,而且該筆資金更可再次借出,化為利潤。但是,目前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朗,加上汲取過雷曼事件的經驗,投資者變得更為審慎,預計這項新產品僅為銀行處理不良資產提供一個「新渠道」,而不是主要渠道,作用有限。
李惠嫻認為,從另一角度看,這項新產品的需求還不熾熱,否則若這項產品的投資活動活躍起來,但內地經濟繼續下跌時,整個金融體制的流動性將會被抽乾,2008年雷曼事件的翻版將在中國發生。
責任編輯:李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