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5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報導)中共喉舌《人民日報》的一篇「權威人士」採訪引發外界揣測紛紛。文章指責沉重的債務負擔是「原罪」,外媒分析,它可能暗示中共高層意欲擯棄信貸刺激政策。這是一年之內「權威人士」第三次出山。前兩次「權威人士」的現身都引發中國股市崩潰。
就在中共官媒將經濟高水平槓桿指責為「原罪」之後一天,穆迪週二(5月10日)對中國不斷膨脹的債務負擔也提出擔憂。
穆迪在報告中說,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總債務達到GDP的280%,其中大多數是屬於政府或跟政府有關,使得北京有可能要為其中一部分買單。報告說,中國實際政府債務大約是GDP的40%,國企債務為GDP的115%,高於任何其他國家。
CNBC報導說,最近幾個月,隨著中國經濟開始放緩,私人經濟學家對債務激增和臃腫的國企提出擔憂。現在,似乎中共政府也開始留意這個問題。
官媒警告債務風險
中共官媒《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對匿名「權威人士」的採訪,他說高水平債務正在導致外匯、股票、債券和房地產市場的風險,並說中國應該把去槓桿化作為首要任務。這位「權威人士」還說,通過貨幣寬鬆刺激經濟的「幻想」 應該拋棄。
那些希望中國增長迅速反彈的投資者將會失望。「權威人士」說,中國經濟在未來數年的走勢將遵循L形。
官媒上的「權威人士」通常指的是高級官員。中共官媒常常被視為政府的喉舌,並被外界作為解讀中共不透明決策的線索。
CNBC報導說,象凱爾‧巴斯和喬治‧索羅斯等著名投資者都警告中國的信貸危機。巴斯指出,中國銀行系統存在「定時炸彈」。香港里昂證券上週說,中國不良貸款的比例是15-19%——遠遠高於官方數字1.6%。
《人民日報》援引的「權威人士」還說,中國經濟增長一直穩定並「符合預期」,但是警告小心一系列問題,包括房地產泡沫,工業產能過剩,壞帳上升,地方政府債務和金融市場風險。
「權威人士」說,與其掩蓋上升的壞帳,不如主動處理它們。 「權威人士」說,中國也應該避免大規模刺激計劃,因為它雖然在短期有正面作用,但是在長期來說將破壞經濟。
北京政策轉折?週一股市下跌
野村證券分析師江麗週一在報告中說,《人民日報》的採訪暗示,壞帳可能在加速累積。但是她認為,這篇文章的發表是一個正面跡象,印證了野村證券此前的觀點,即北京當局可能將開始改變策略。
彭博社報導說,《人民日報》週一頭版文章的主要觀點是,沉重的債務是中國的「原罪」,中國不能割肉補瘡,斷送長期的經濟健康。這個信息跟投資者最近幾個月獲得的信息相反:中國信貸創紀錄飆升,幫助穩定了經濟,導致一些人預測,中國將回歸老套的槓桿刺激模式。
瑞穗證券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沈劍光說,這篇文章意義重大,可能暗示北京政策的一個轉折。「他們每次發表這樣的文章,通常就是一個警告。」
上證綜指週一下跌2.8%,商品製造商和工業股跌幅最大,達到3月11日以來的最低水平。大連的鐵礦石和上海的螺紋鋼的價格都跌停6%。
彭博社報導說,《人民日報》的文章凸顯了中共不透明的決策過程,後者長期困擾投資者和外國官員,迫使他們從官方的只言片語揣摩背後的含義。雖然文章沒有點出「權威人士」的名字,但是《人民日報》的頭版位置暗示此文得到高層批准。
高層達成共識?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韓孟告訴彭博社,這篇文章應該理解為,高層達成了一個共識,而不是一個個人觀點。《人民日報》國際版在微信帳號裡說,「權威人士」的言論可以被視為來自最高領導層。它說這個信息是發給兩個群體看的:市場和各級官員。
習李當局發誓要重組經濟,並決心扭轉上屆政府大量借貸的做法。週一的文章試圖重申這個承諾。中國第一季度新增貸款增加了4.6萬億元。
在3月份,標普削減了中國主權債務前景,從穩定下調為負面。穆迪也做出類似修正。根據彭博情報的經濟學家湯姆‧奧利克,在過去十年,中國積累債務的速度超過任何G20國家,債務總量攀升到GDP的247%。
瑞銀集團高級獨立經濟顧問喬治‧馬格努斯說,週一的文章「很離奇」,令投資者霧裡看花。馬格努斯說,他把此文視為一個政治遊戲。如果中共真的是認真想要把信貸精靈收回瓶中,官員就應該大聲說出來並且承擔責任。在此之前,人們過度解讀此文是危險的。
「權威人士」一現身 股市就崩潰
彭博社報導說,這已經是過去一年《人民日報》第三次藉採訪「權威人士」來闡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對的挑戰以及當局的對策。在今年1月份和去年5月份的文章發表之後,中國股市都出現大拋售。
在2015年5月25日,隨著股市飆升到令人眩暈的高度,《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了一篇文章「有關中國經濟的五個問題」,試圖安撫公眾,當局全面掌控著經濟。但是一個月之內,股市開始下滑,最終演變為5萬億美元市值蒸發的大潰敗。
今年1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供應側改革的七個問題》,幾天之後,股市暴跌7%,並觸發熔斷。#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