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4月18日訊】(中央社紐約17日專電)亞洲日本及南美厄瓜多幾乎同時發生強震,引發是否連鎖反應疑慮。科學家指出,震央發生地點相差約9000英里,兩地距離相當遙遠,並無關聯性。
「紐約時報」報導,大地震若發生在同一區域或相同斷層帶,通常會引發其他地震。有時大地震跟著許久小地震,叫「餘震」;有時大地震之前也會先有「前震」。地震學家說,日本九州熊本縣上週末大地震前,即曾陸續傳出規模6以上地震。
這次日本及厄瓜多的地震類型不盡然相同。厄瓜多規模7.8強震在第一時間即被歸類為美地質及地震測量專家普拉夫克(George Plafker)定義的板塊擠壓「大逆衝」(megathrust)效應所致,通常發生在地殼構造上的潛沒區(subduction),且地震規模都很大。
厄瓜多的地震與南美神秘的「納茲卡線」(NazcaLines)有所關連。這種類似大逆衝效應最知名者是1964年阿拉斯加的9.2強震,以及南美智利在1960年發生的9.5強震。
至於處於地震帶的日本,許多地震也都屬於大逆衝效應,包括2011年發生的福島災變等,但上週末九州地震不屬於此類。熊本縣地震屬於淺層的,也就是所謂「走向滑移」(strike-slip)斷層所致。
對於外界質疑2個規模7以上地震幾乎同時發生,後續地震是否頻傳,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Survey)也認為答案是「不」。
美調查發現,全球每年發生的地震數幾乎相當一致。規模7.0到7.9之間地震的平均數約為15次,有幾年超過20次,但很多時候不到10次,也就是平均不到1個月就有1次,有時1天同時有2個地震。
專家同時認為,目前全球儀器測量設備使用愈加頻繁,地球上也愈來愈多地方都有人住,加上報導地震新聞較以往頻繁,導致民眾感覺地震頻率增加了。
報導指出,上週末的2個地震都發生在人口密集地帶,加上媒體迅速報導,消息傳播地很快,若是發生在海洋中央,相信很少人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