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4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綜合報導)斯里蘭卡總理維克勒馬辛哈在4月6日開始的訪華期間提出,希望中共政府取消該國80億美元的債務,要求改換成將一系列斯里蘭卡公司股份賣給中共,即債轉股的方式。中共暫未發表意見。有業界人士表示,中共目前的債轉股開了一個壞的先例,既然國內欠債可以這麼搞,如果外債也要求以這種形式轉股將後患無窮。
斯里蘭卡要求債轉股
斯里蘭卡總理維克勒馬辛哈4月6日開始對中國展開為期4天的正式訪問,這是維克勒馬辛哈自去年上任以來的首次北京之行。
路透社此前透露,由於面臨嚴重金融危機,斯里蘭卡政府請求中共取消其80億美元的債務,要求以折算成股份的方式,將斯里蘭卡有關公司的股份賣給中共。
據鳳凰網消息,在訪華最後一天的記者會上,被問及希望就拖欠中共80億美元債務並以債轉股的方式償還時,維克勒馬辛哈側過頭和旁邊的斯里蘭卡央行行長馬亨德蘭小聲討論片刻,才拿起話筒回答。
維克勒馬辛哈說:「很顯然,持有債務的中國企業會成為港口城的股東⋯⋯港口城是一個投資項目,引進企業資本是一種自然的選擇。」但維克勒馬辛哈只提到歡迎引入中企資本,對「債轉股」這點並沒有多做解釋。
據悉,由於出口下降、資本外流、外儲大幅縮減以及財政赤字不斷擴大,斯里蘭卡目前正面臨經濟、財政等危機。斯里蘭卡農村經濟部前總幹事帕利塔·埃克納亞克表示:「2013年年底,外債占到斯里蘭卡GDP約65%,2016年預計增加到94%。」
黃生:中共自己挖了個坑讓自己跳
對斯里蘭卡希望將80億美元債務轉化為股份的要求,大陸財經人士、職業投資人黃生表示,這簡直是國家大玩笑,但是令人不得不反思,中共這段時間正是債轉股的倡導者和鼓吹者,將商業銀行大量的不良貸款轉換成股權,而且規模巨大。
黃生認為,這種模式埋下了太多的隱患,一是消耗了大量的銀行風險資本,二是使得商業銀行的道德風險將大規模爆發,三是不良貸款換成不良股權,同樣要壞賬撥備。
而且,一旦債轉股形成了風潮,負面效應將會越來越大,而且會產生國際性的負面影響:既然中共對國內貸款都大規模的債轉股,國際上欠中國貸款的國家肯定也希望這樣做,而且必然會這樣要求中共債轉股,一旦開了先河,中國大量的外債怎麼辦?如果從商業規則來看,對國內的企業債轉股,那麼對國外的債務是否也應當平等待遇呢?如果外國的債務人要求該如何回應。這等於中共自己挖了個坑讓自己跳。
黃生認為,債轉股,百害無一利,不但會引起國內大面積的不良企業賴賬,也會導致國際上大量的政府來賴賬,而且這是無法避免的。
分析:債轉股相當於打激素救命 副作用巨大
4月3日,有大陸媒體透露,一名國家開發銀行的高層表示,第一批債轉股(通俗的理解是債權轉化為股權,即債權債務關係變為股權關係。)規模已經確定,大約為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在三年甚至更短時間內化解1萬億元左右規模的銀行潛在不良資產。債轉股對象聚焦為有潛在價值、出現暫時困難的企業,以國企為主。這類企業在銀行賬面上多反映為關注類貸款甚至正常類貸款,而非不良貸款。
大陸資深財經記者、著名財經評論員劉曉博認為,債轉股只是在救銀行,沒給民眾帶來甚麼好處,相反此舉或會造成貨幣超發,最終由全民買單。債轉股是救急、救命的做法,相當於打激素救命,副作用巨大。
有大陸業界人士表示,銀行現在經營困難,一萬億的債轉股,不可能是正常類和關注類貸款轉成股權,因為正常和關注類能還本付息,能還本付息為何還需要轉股?最終一定是披著正常、關注類外衣的不良貸款轉成股權。所以,債轉股的行為只是表面上掩蓋了銀行債務不良率,並不會使得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改善。只是暫時掩蓋了不良而已。
業界人士:債轉股劣幣驅逐良幣
大陸財經記者韓平認為債轉股本來就是一劑麻藥而不是補藥,是劣幣驅逐良幣。
韓平認為,如果貸款的企業真的出現困難,還不上貸款,債務可以免息,還可展期。而破產清算是債權人優先,最後銀行可以得到一些補償,一旦債轉股,破產清算以後可都是別人的了,沒銀行甚麼事了,銀行的貸款就徹底沒了,所以債轉股對銀行來講絕對不是一個好事。所以,這分明是一劑麻藥。
支持債轉股的人士認為,為防範企業道德風險,關鍵是要讓被處置的企業意識到,債轉股對企業而言並不是「免費的午餐」,而是以出讓控制權為代價,換取重生或平穩退出。請問:國有企業在國有銀行債轉股之後,如何重生?如何退出?它就是重生18代它不還是國有?!
韓平表示,債轉股這事最壞的一條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借錢之前,謹慎考慮,然後用心經營的人,不但要還利息,還要還本金;但是隨便開口借錢,不好好經營,或者是經營不好的人,不但不用還利息,本金也不用還了。這樣的機制建立起來,請問還有人願意好好經營企業嗎?
再退一萬步說,大家主觀上都是好人,一個客觀上把錢給經營沒了,把企業搞虧損的人,你最應該做的難道不是把錢儘快要回來,再也別借一分錢給他了嗎?憑啥還要把本金送給他去經營呢?
法國外貿銀行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學家彭藹嬈認為,債轉股等同強制將銀行的借貸業務轉變為投資性質。
有分析員表示,即使措施被指是非常態化,也變相是犧牲銀行利益為當局服務,該分析員認為,這種交易銀行沒得賺。#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