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3月07日訊】1993年出品的電影《藍風箏》由蕭矛編劇、田壯壯導演,在大陸被禁止公開放映,至今已有二十餘年。影片從「兒子」鐵頭的視角出發,呈現了1953年至1967年的歷次政治運動,聚焦陳樹娟一家在運動衝擊下的遭遇。
1953年,北京「乾井」胡同的一個四合院裡,小學教師陳樹娟和戀人林少龍正在籌備婚禮,傳來斯大林逝世的消息,二人把婚期推遲了十天。婚禮上,小夫妻和朋友們齊唱「革命」歌曲,意氣風發。樹娟的大姐是老黨員,哥哥樹生是投誠的前國民黨人員,在部隊上總被另眼看待,常感憋屈。老母親不懂政治道理,只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的過日子。
1957年整風反右運動,每個單位都定下了右派指標。在一次會議上,少龍出去上廁所,回來時發現,自己成了右派。少龍被送到偏遠地區勞改,樹娟帶著兒子小鐵頭等待他的歸來,卻等來了少龍在事故中喪生的消息。同事兼好友李國棟經常來樹娟家中照顧母子,讓鐵頭感到了父親的溫暖。一次,國棟向樹娟坦露心事,他曾經把少龍等同事的議論寫成材料、上交給組織,或許這導致了少龍被劃為右派份子。他非常內疚,不敢奢望原諒。樹娟表示,不會怪他,即使他沒有寫這份材料,少龍也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
樹娟和國棟結婚了。李叔叔帶著鐵頭放風箏,玩遊戲。可是,好景不長,三年饑荒剛過,國棟積勞成疾,患病去世。為了兒子,樹娟又嫁給了老幹部吳雷生。她和鐵頭搬到了小洋樓裡,當起了高幹的「保姆」。老吳嚴肅耿直,善待樹娟和鐵頭。就在三個人漸漸加深瞭解,彼此走近的時候,文革開始了。在鐵頭的學校,校長被紅衛兵押到台上批鬥,還被剃了頭。鐵頭跟著同學們朝校長吐唾沫,回來講給樹娟聽,被媽媽打了一巴掌。一天,造反小將闖入家中,把病臥在床的吳雷生抬走批鬥,樹娟也被抓走。鐵頭撿起磚頭和紅色戰士拚命,卻被打倒在地。他醒來時,看到幾天前放飛的風箏正掛在樹上搖擺。
壓抑和悲傷,是這部電影的基調。悲傷,是淡淡的。樹娟先後失去了三個親人,卻只流了一次淚。劇中人物沒有嚎啕大哭,沒有怒火中燒,只有平靜的疑問。許多人不能理解,為甚麼這樣溫和的手法都不能被接納?僅僅因為掠過了不堪回首的事件、觸及了普通人的苦痛?
除了主要人物,幾個次要角色從側面表現了運動波及的廣度。四合院的房東藍太太是接受改造的資本家,一直謹慎的遵照「黨」的指示。可是,她發現:「黨」總是出爾反爾。一次,她用積攢的麵粉蒸了一鍋饅頭,被紅衛兵連鍋端走,因為那代表了「資本主義」。
樹生的女朋友是文工團員,美麗善良。有一次,領導讓她去陪首長跳舞,她表示反感,不願意參與。之後,她被投入監獄,原因不明。樹生前去看望,她告訴樹生不要為她浪費時間,喃喃自語:「等把我關老了,就放我出去了。」
鏡頭移動著,把一連串運動的浪潮展現:人們以瘋狂的熱情投入,繼而猶豫、質疑,接著再被捲入狂瀾。個人的前途、家庭的美滿都被時代的荒謬吞噬。文藝女兵,有為青年,高級官員,胡同居民,少年兒童,教師、校長,無一倖免。三個男人失去了生命,孩子失去了父親,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們的命運,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飄搖不定。
中共官方歷來掩蓋或美化政治運動,不敢公開承認在運動中被整肅的死亡人數。史學家指出,中共1949-1978年的歷史就是運動史。而在那之後,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六四」事件和對法輪功的殘酷鎮壓。野蠻迫害,打壓良善,摧毀道德,整個社會和民族被拖向倒退與無知,遠離傳統和文明。
《藍風箏》於1993年參加了多個國際電影節並獲得獎項,被譽為田壯壯的巔峰之作。導演的大膽選題和人道主義情神受到讚揚。遺憾的是,這樣一部反映真實歷史和民族災難的電影,卻無緣和國內觀眾見面,說明中共對思想的鉗制絲毫沒有鬆綁。不願正視過往,不能反思罪責,不敢公開真相。人民還要被謊言毒害多久?社會如何向前邁進?不禁要問:風箏,為甚麼不能在祖國的天空自由高飛?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