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3月31日訊】隨著中國經濟持續放緩成為不爭的事實,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已經不再是「中國經濟能否回到高增長」,而是「中國經濟不斷下行,可能帶來甚麼嚴重後果」。
為了淡化經濟增長率不斷下滑的心理衝擊,中共官方使用「新常態」來避重就輕的描述中國經濟前景。然而不管是過去或現在,「常態」這個詞語其實都不適合中國經濟,因為一個極度依賴低效率投資、產能過剩嚴重、債務危險累積、環境重度汙染、醫療與教育投資不足、貧富不均急速加劇、不可持續的經濟,實在很難稱其為「常態」。
「新常態」的說法,或是主政者試圖藉此宣示,希望對經濟的「舊病態」進行改革。但是以最近的情形來看,中共在經濟改革與刺激經濟之間已明顯出現了進退兩難的情形。面對經濟放緩對於就業與股市的巨大衝擊,北京已忍不住要重回寬鬆信貸,驅動投資增長引擎的老路,這不只會使經濟離「新常態」越來越遠,還會加重經濟病情,使得未來經濟猛然大幅放緩的危險大增。
中國經濟所以難以走向「新常態」,其深層的原因在於病根不只出自經濟,更出自於政治與社會面。在一個黨官商資本結合巨大國營企業的壟斷政經結構中,盲目擴大低回收投資與瘋狂掠奪大自然可以滿足貪腐團體搜刮短期暴利的需求,而又缺乏言論自由與民主問責的透明與矯正機制,產能過剩、債務危機、環境汙染的問題當然難解。
公民社會被強力打壓,弱勢群體缺乏代言管道,無法參與公共資源的分配協商,公共消費不足與貧富不均加劇就會難以改善,而這又會成為儲蓄率居高不下,私人消費難以提升的成因。對於信仰人權與善良文化的壓制摧毀,造成「甚麼都不信」、「甚麼都可以做」的人心,在道德真空上又如何侈談建立先進市場經濟所需的互信與法治基礎?
中國經濟過去表面上的高速增長其實是建立在政治、社會與經濟的扭曲結構之上,一些或被表象迷惑,或有意奉承吹捧的評論者卻用所謂「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的說法來宣傳這種結合政治集權、社會高壓、經濟掠奪,不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模式。但是當中國經濟的神話逐漸破滅,政治與社會缺乏調整韌性的弱點已很快暴露出來。如果中國在政治、人權、法治各面向上不同時走向普世價值的「新常態」,想單獨在經濟上達成「新常態」終將只是緣木求魚。
責任編輯:南風